| 分类: 访谈 |
时间:2002年
问:你觉得一个人对一种东西过份地迷恋,会对人生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答:对一种东西过份迷恋,有利影响很多。举我自己的例子,我15岁便参加了工作,职业是乐队演奏员,但我却不喜欢这职业,而痴迷于读书,想当作家。我那时候对书对阅读的痴迷真是很过份的。每月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了。记忆中,我成天都捧着一本书,包括练琴的时候,也是将一本小说放琴谱架上,剧团领导来了,便做做练琴的样子,领导一转身,我就抱着琴看小说。外出巡回演出,只要有间歇(包括幕间休息),我也都是在看书。这种痴迷,对我后来的写作肯定是帮助很大的。那么说不利影响,就读书(哪怕是很过份地读)来说,在我个人身上我还没看出来。硬要说有的话,就是我在经济很拮据的情况下狂买书,以至于没有注意(或者说已经没有条件)吃好一点,影响了身体的发育。
问:生活丰富多彩和多元化,使人们越来越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迷恋者,像车迷、电脑迷、旅游迷、蹦极迷等等,现在很多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对这份迷附出金钱和行动。从这点上看,各种各样的迷一方面代表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代表了现代人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迷只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寻找一种精神释放的突破口?
答:是这样。前面说了我个人迷书的经历,其实,那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经历。读书热潮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群体特征。一是因为空前的思想解放,二是那时候可迷的东西也不多。现在确实不一样了,文化相对多元,选择相对自由,各种迷都有空间和市场。这一般说来是一种进步,但我不喜欢,或者说怀疑这种进步。因为“多元”也可能导致盲从,即什么最新,最时髦,就迷什么。而“自由”也可能导致不专注,就是说,可迷的东西眼花缭乱,很多人其实是在各个“迷域”跳来跳去。所以,我还真以为,现在表面看来各种迷很多,但真正的痴迷者是少之又少的。有些迷与其说是精神寄托,不如说是一种物质消费方式。就跟恋爱也是这样,现在也很少有那种“痴恋”,因为“多元”,因为“选择自由”,于是跳来跳去,浅尝则止。
问:对任何一种东西的迷恋,比如迷电脑、迷车等等,是把它当成一种日常进行的行为,还是一种周期性进行的行为为好?
答:一个人一生时间和精力乃至很多条件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主张专注,人一生就迷一样东西,并把这种迷持之以恒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是说这样才能成大事,我这里丝毫不涉及“成功”这个世俗层面。我这样主张,看重的是精神层面。即,把对一种东西的痴迷变成一生的日常行为,必然将到达一个境界。人生只有到达了某种境界,才有幸福感。反之,东爱一样,西爱一样,朝三暮四,表面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是很浮躁,很空虚的。很多人生怕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自己没玩过的,于是拼了命地赶浪潮,该玩的都玩了,最后,自己也玩完了。
问:你在生活中对什么东西特别的着迷?而这一份迷恋影响了你的人生和工作的选择吗?并请谈谈你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一份迷恋有着特别的举动?
答:我迷恋写作,写作几乎是我全部的生活。因为写作,我放弃了与写作不相干或者阻碍写作的很多东西。我的生活环境,我的朋友圈子,我判断事物好坏以及采取行动的依据,都与写作这一爱好密切相关。比如我多次辞职,就是因为要有整块的时间以及相对自由的心灵来从事写作。如果没有从小对写作的痴迷,我的人生有很多条路可走。我干过很多种职业,每一种职业要干也是干得下去的,但都是写作把我拉了回来。我不知道类似举动算不算特别?曾经,一位朋友兼我的老板问我:你写小说不也是为了挣钱吗?卖酒(当时我帮他做市场营销)也是挣钱,而且可能比你写小说挣得还多。我就对他说,因为我放不下写作,不写作,干什么事情我都不塌实,就算是成了比尔"盖次,如果没有了写作,也不会感到幸福。这也就回到开头我说的,15岁开始的阅读对我后来的影响。当时我就读了罗曼"罗兰的好多部作品,包括他的一些言论,对我人生影响很大(文学影响现在倒看不出来)。其中一句话影响尤其深刻,他说:“不写作,毋宁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