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茶之水与从容心

(2010-11-24 21:37:29)
标签:

陆羽

茶之水

茶之道

茶与人生

文化

分类: 咖啡与茶之养心修心

泡茶之水与从容心


品茶是雅事,能够得好茶,品好茶是幸事,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有九难”。鲁迅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品茶,首先要让心静下来。

 

泡茶人的心境,影响茶之味。我的好友玉山,举手投足的气定神闲之韵,于是向她学茶:先品正宗好茶,再听老师和茶友教导点评,读茶书典籍,独自于静夜品茶之真味,可突飞猛进,品茶之初,并不明了其中之意。今读《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得名施茶。”恍然领悟,深以为然。于独处之时,泡茶品赏沉呤,渐渐领悟,“静”是习茶必经之道,何尝不是人生的修行之道呢。

 

泡茶之水,影响茶之味。

陆羽《茶经》论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之宜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总结泡茶之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论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苏东坡说用水,“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意思是,若没有上等的茶,中等的茶遇到好水来泡,也能泡出好的香气。

田艺蘅《煮泉小品》论水,“茶,品固有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意思是,茶品固然有好与差,如果没有好水,且煮制不得法,好茶不一定能泡出好茶汤来。

 

从前听茶友说,三沸之水已老,后读《茶经》论泡茶之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三沸之水就老了呢?

张源《茶录》中对水的‘熟与老’,描述得更加深入细致,“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难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考盘余事》中说,“今之茶品与《茶经》迥异,而烹制之法,亦与蔡、陆诸人全不同矣。若水逾十沸,始取用之,汤已失性,谓之老,老与嫩皆非也。”

 

我理解是这样:张源所说的“萌汤”与陆羽所说的“一沸、二沸”,都是指水快开而未开之时,茶叶中有益物质不能充分溶解,香气和滋味不佳。水老,指水烧过了头,多次沸腾之后,有益矿物质全析出,亚硝酸盐含量因水分蒸发而升高,泡出的茶水不益健康,没有活性。而“腾波鼓浪”,为三沸,或称纯熟,是100度沸腾之水,正合泡茶。《茶经》中所说茶为末茶,所以水快开为二沸之时,最合泡茶,而水全开为三沸之时,对末茶来说水温过高,而后来的茶与唐代品种不同,烹制方法也不同,全开的三沸之水正可用。

 

唐代李冶原是吴兴一带的名妓,在诗歌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修道。她与陆羽初次见面,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开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问:“这茶里有什么事可以断定?”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林清玄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泡茶之美在于过程,等候水沸的过程中,感受着水波的变化与起伏,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心灵的宁静,水至纯熟,人至从容,乃是人生境界。

 

茶须用开水才能泡出味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不能等到茶水开的人,往往性急燥而心浮燥,很难从容而专注于茶事之中,静心沉思与积累的过程,尤如静候水之全沸,在艰难中磨练与坚守,从容以对,方能渐入佳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