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管住房产商贪得无厌欲望?

(2012-02-06 10:38:16)
标签:

梁林故居

老建筑

老城厢

拆迁

建业里

上海

房产商

杂谈

分类: 杂谈杂说
       前几天刚说过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的故居被拆事,并看到一篇别人的文章《北京老城为何总是不容梁思成!》为之又引出一番感叹,却不想,上海这几天也接连传出了两件有价值老建筑被拆毁被改头换面事,这一下,又岂止只是感叹了?
       其一,据《新民晚报》报道,位于本市老城厢重要区域万竹街和青莲街上的两栋相连建筑前几天被拆毁了,这两栋建筑都是当年的“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庭院式民居,八年前晚报在一篇保护老建筑文章中还曾专门提到过这两栋建筑,可最终它们还是没逃过欲壑难填的房产商的魔爪。而且,拆毁行动就是在龙年春节年初三晚上进行的,拆迁队是乘着人们忙于喜庆过年之机,悄悄地将两栋建筑来了个彻底连根铲除。尤为凑巧的是,当记者得讯去实地察看后致电区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得到的回答竟也是不知发生此事。原来,京沪两地拆迁队是遥相呼应不谋而合,乘春节乘夜晚乘大部分记者休息之难得之机同时动手,卑劣者偷偷摸摸,就如是怕见阳光怕被喊打的两只老鼠。而两地政府相关部门事后回答的一致性,这就不能简单说是巧合了,而是明摆着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只需稍微多想一步,谁都能明白其中原由。
       我生于南市长于南市,虽不是老城厢中心区域,但毕竟离得近,从小到大去过次数自然不少,去年还特意到文庙那一带去转悠了一大圈。对我来说,那里就是故土,就是童年回忆,走在那里就有回家般心情,哪怕那里老房子至今仍然陈旧不堪,哪怕那里街道至今依旧窄小不整齐,我从没有不舒服感。城市当然需要发展,老城厢也当然需要求创新面貌,一些没代表性的质量差的建筑是该拆除,从而可腾出地方给居民建造些更适宜居住、也符合周围景观风貌的新住宅,这是保护老城厢风貌和解决老城厢居民居住条件的最佳路径。但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精彩建筑,则必须得到最好的保护,并应以各种方式不断给予修缮,使之永葆青春,长命千年。
       其二,据上海电视台报道,位于建国西路上著名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业里”,经过三年多“保护性修复”如今即将完成,但却与原来大不同了,大部分已变成了全新的有地下室有车库有电梯的高级住宅。“建业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是近代上海江南民居代表,亦是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可连这样的建筑都没能得到好好保护,被房产商改变结构用途,违背承诺,践踏法规,借“维修”之名行了牟利之实(网上说新“建业里”石库门别墅每平方售价预计13万元左右),那还有什么不能成为他们的赚钱工具敛财手段?此时再看荧屏上修复工作负责人三年前的信誓旦旦承诺,满面光鲜地说着什么“肯定”“严格按照”之类词语,也就明白了什么叫红皮商人,他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们的心是红还是黑。我曾有个朋友住那里,并且那里也是我以前时常路过之地,三个月前还曾走过,当时看了基本已完工的外墙就感觉有些奇怪,现在才明白,原来那就是被颠覆了的所谓“修旧如旧”。那外立面和弄堂口拱券门洞门楣,都和原先的质地样式不一样了,风格改变了,从形式到内容都已不再是原来的“建业里”了。一如电视上同济大学一位教授所说,“那就是把一个文物拆了,然后建了一个假古董。”
       这些年里,人在上海,已看到了太多的好建筑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被无情地拆毁了,消失了,其中最痛心的是位于汾阳路淮海中路拐角那栋原属于上音的绝对精美无比的尖顶欧式洋楼也早已没了。当一切只顾了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就不再存于那些动嘴动手的拆房人之心了,他们是历史文化的最大罪人。
       从这次京沪两地的共性事件看,实在可以说是“天下乌鸦(房产商)一般黑”,“天下庸官(懒政怠政者)一般诡”。真想向动嘴动手的拆房人发问一下,时至今日,上海的老建筑难道还嫌多?难道真不能手下留情为我们伟大的上海、我们自己的上海、我们的子孙后代多保留下一栋两栋?还想问一声,不知有谁能来管住房产商的贪得无厌欲望?又有谁能来管管懒政怠政的庸官?(20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