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随记(14)
(2012-02-03 14:09:48)
标签:
观影随记
电影
影评
深度谜案
红河谷
|
分类:
艺苑走笔
|
《深度谜案》,西班牙四年前的电影,和英法联手制作,故事发生地是英国牛津。这是部奇异的案件探索推理片,是高智商人的互相角力和自我超越,剧情虽讲到杀人,但并不血腥惊悚,更多的倒像是智力测验、斗智游戏。由于此片够费思索,还是把剧情理一遍吧。影片讲一个美国大学生马丁来到牛津大学,欲投于著名逻辑数学家亚瑟门下求学,并寻到了和亚瑟交往密切的依格莱顿太太家租住。当他听说亚瑟教授不愿收他,就在亚瑟演讲时举手提问,引起了亚瑟注意,但被亚瑟当众嘲笑驳斥一番后,他受不了,决定放弃求学。他回住处整理好东西准备走时,碰上亚瑟进门,两人一同进屋,却发现依格莱顿太太已死于桌前。两人接受警方询问调查,同时被怀疑的还有死者的养女贝丝,却不料这时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曾经跟亚瑟好现又喜欢了马丁的医院护士罗娜似乎也有嫌疑了,而我那时是怀疑和马丁同书房的那个性格执拗甚至疯狂的同学是犯罪人。之后,乐队敲三角铃的乐手在演出时又突然死了。这当中,亚瑟告诉警方说去依格莱顿太太家是因为收到一张写有她家地址的纸条,纸条最后画有一个圆圈,这是杀人暗号,而第二个死者留下的符号是两根反向弧线竖着交叉,第三个死者的符号是三角形。由此,逻辑数学高超的亚瑟和马丁都陷入苦思苦想推理中,以求得第四个符号,从而可提前去解救下一个可能被杀者。当马丁知道亚瑟两天后要在报上公布第四个符号、以承认杀手智商高从而使杀手不再用杀人来证明自己聪明时,马丁不服输,跑进即将关门的书店查找资料,终于查到以前书里就已有了的推理公式,那第四个符号该是排列成等边三角形的十个黑圆点,等于是十个人!同去书店的罗娜受到启发,想起医学书上也曾见过这四个符号,一查,与换内脏器官有关,马丁忙打电话报警,并打电话给亚瑟,告之推理结果和查书结果。警察没全明白,只查了亚瑟及教授们坐的车,却放过了另一辆载着十来个弱智儿童的车。这时接了马丁电话的亚瑟再报警,但已来不及,那辆车爆炸起火,几个儿童死亡,司机也死亡,他想在爆炸前跳车,但失误了,也被炸死,从而,似乎他就该是杀人犯了,镜头也像是这么告诉观众的。但真的是他?事情到此似乎结束了,马丁和罗娜准备告别逻辑学、数学、侦探小说,结伴出国去隐居,临登机,罗娜进去了,马丁看见掉在地上的照片忽然神经被触动,若有所思,没登机,罗娜一个人无奈独去。马丁来到博物馆,和亚瑟又来了番唇枪舌剑争辩,马丁指责亚瑟虽不是杀人者,但却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亚瑟接着回应,也是说之有理,指责马丁才是那只蝴蝶。影片最后一句话是:谁是这只蝴蝶呢?是的,这也是留给观众的问题,因为直到最后,影片也没明白交代。也许,一切就如亚瑟在最初的演讲中所说,世事根本就无真相?此片哲学意味甚浓,又以数学、逻辑学、心理学为结构骨架,学识高深,我看时也只叹自己学识尚浅,智商不够高,不能得心应手与剧情同步进行思考。编剧和导演当是精通多类深奥学问的高人,翻译也当得不容易。台词挺精彩,高深的学术词语加上风趣的生活语言,让人耳不暇接,一份紧张中的美意享受。视觉也精彩,此片是数码的,镜头清晰干净,美观感人。音乐更好,独奏大提琴音色真美,揉音颤音都动人心弦。
最近上海几家影院搞了“新中国电影选萃回顾展”,重放了些老片,有些我没看过,有些虽看过但时隔久远,值得再重看一遍,也就在一月里去连续看了《红河谷》、《香魂女》、《人到中年》三部老电影。
看《红河谷》,主要是冲了对雪域高原景色的憧憬而去,十多年前的电影么,拍景的认真程度当值得期待。果然,皑皑茫茫的雪山,清清静静的湖水,感觉甚好,还有苍然的高原,辽远的旷野,也都是我欣赏期待的,算是过了点眼瘾。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音乐,那段主旋律很美,美得动容,不过,同时也觉到点遗憾,因为这旋律太像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里那段著名的意象极其丰富的优美旋律了,活脱脱一个模仿伸展,想说它们没关系都难呵。演员挺好,主演好,配角更好。
《香魂女》,原以为是说上世纪前半叶事,如沈从文的小说,可实际却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影片说了两个(两代)女人的故事,都是可怜和可悲,那是中国女人的悲剧处,捆绑她们身心的道道枷锁直到二十世纪后期了实质上依然存在于广袤大地的某些角落。她们一直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走着自己不幸的人生路,并且还在自己已然不幸之后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再去制造下一个同样的不幸,根深蒂固呵。此片生活味浓,揭示也深刻,演员当然好,一个个都叫得响。
《人到中年》,这是八十年代代表性影片,标准的正剧,也是那个年代讽批“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力作。只是片子拍摄于1982年,现在回头去看,其故事叙述和节奏把握都略有欠缺,台词也缺了些生活气息,图解味较浓。还有,胶片太老了,划痕很多,且那时的彩色也不行,几成单色了,清晰度很差,模糊得很。由此,整体感觉减色不少。(2012.2.3.)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