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途偶得(7)顺治与五台山出家诗

(2011-02-15 09:16:06)
标签:

旅途偶得

顺治

五台山

出家诗

人生

分类: 旅途感录

       02年秋,我独自上了五台山,并在艳丽秋阳下一步一步拾级登上了黛螺顶。记得那次我一上一下数了两遍,一共1080级石阶,正好是佛教中108之数的十倍数,佛教第一名山果然处处昭释着佛教本义呵。
       在黛螺顶一处墙上,看到有清代顺治皇帝的出家诗,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此诗,即从头到尾一气连读两遍。诗中文字不深奥,所表达的意思也不隐晦复杂,问题只在于这是否真是顺治的诗?
       顺治六岁即位,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病逝,人生可谓短矣。他在位时间虽不长,但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还是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大事,使得在他之后得以出现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当然,病逝是正史上的说法,民间则一直另有出家和海战炸死等不同之说。由于史书记载较简单,疑惑一直多多,终是迷团一个。那个曾写下名诗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还写过《清凉山赞佛诗》,里面就有几句隐晦难解的诗句,历来被说成是暗指顺治出家五台山之事。
       我那天在顺治皇帝出家诗前沉吟良久,咀嚼一番后先抄下几句感兴趣的,恰好那思路又跟我头脑里原来固有的永久性疑惑搅和到了一起,也就蹦出了四句全是问号的我自己的诗句:我前谁是我?生我我为谁?我后谁成我?我亡我变谁?这其实也就是那个困扰了无数勤于思考者的关于“我”的举世大疑问。
       在黛螺顶上转过一圈,记得一角有一间小屋,据说那就是顺治帝居室和念经处。临下山前,我又站到出家诗前,这时我把刚才没抄的全部补抄了下来。
       后来08年秋,我行游至安徽潜山三祖寺,看到白墙上工笔黑字端端正正写着这首顺治皇帝的出家诗,当时就拍了下来。09年春我行游至四川南充,在西山栖乐寺又看到一块嵌入石墙的石碑,上面刻写的也是这首出家诗,只是题目上的“出家诗”改成了“出家偈”。另外,我08年春来到乐山大佛时,还在凌云寺里看到了印在纸上的这首诗,题目改为“赞僧诗”,我拿了一张。
       由此可知,不少佛寺似乎是认可顺治出家事的,至少是认可这诗是顺治写的。这当然不奇怪,因为顶着皇帝名号的赞佛赞僧之诗,佛寺是求之不得的,自然而然就乐于接受和传播了。
       顺治笃信佛教是不争的事实,既净了发也几度强烈表示了出家愿望,所以从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再加上他在十几年亲政经历中体会到的自己身属一个落后小民族却要强控一个先进大民族的难处和悲剧性,以至产生出了极度的内心的困惑、矛盾和苦闷。而最爱的董鄂妃的去世,则导致了他去意更坚决,即便最终确没上五台山,即便出家诗确不是他写的,至少这诗也当是他内心真思想的切实表露吧。
       顺治皇帝在病逝前曾留下了一份罪己诏,给自己一下罗列了14条罪,有几条还是很动真情很深责自己的。古代帝王的罪己诏并不始于顺治,但顺治的罪己却最显真诚。想想他不过几百年前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皇帝,能在即将盖棺定论时给自己来一个这般的“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鉴定”,实在算得很不容易了,即使现代的先进英明者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这般的“罪己”?
       有感于此,遂将五台山黛螺顶上抄下的原诗转录于下:
       顺治皇帝出家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帝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吾本西方一纳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代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头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远相离。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披百钠衣。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累代种根基。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壬午年夏书
       偶得:人,生而不同,容貌、出身、养育过程是外在,性格、志趣、价值观、生存理念才是内在本质,有人登高一呼只为得权,有人不恋皇位只愿择静处修心。每个人都是地球上万千生命中的渺小一个,谁也不知自己的生前生前的自己,自己的死后死后的自己,短短几十年,不值炫耀,不容挥霍,只需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
(201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