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忐忑》,无聊的戏谑,审丑的继续

(2011-02-18 08:43:06)
标签:

忐忑

龚琳娜

神曲

音乐

歌曲

娱乐

戏曲

审丑

杂谈

分类: 艺苑走笔
       被网民调侃着称作“神曲”的由龚琳娜演唱的《忐忑》,在网上已半是猎奇半被恶搞地风靡招摇了好一阵了,电视上纸媒上也都疯疯癫癫传播着。各式各样人物借机模仿作秀,半真半伪地比谁唱得更接近原唱,比谁更能博得哄笑声喝彩声,以此为荣为乐,一些主持人、歌手、艺人也不惜自毁优美形象,纷纷呲牙咧嘴来鬼哭狼嚎尝试一番。
       如此状况下,我从网上找来原唱听了一遍,不听则可,一听不禁暗自苦笑一通。这般的怪腔怪调也算歌?这般的故弄丑妆丑相也算艺术?无聊透顶,深深为之一叹。
       原以为这种非艺术的搞笑卖弄会很快被一笑而过一忘了之,匆匆来匆匆去吧,却不料,让听者皱眉的《忐忑》并没一阵风般消失,至今还依然无厘头地不时在荧屏上出现,还在网络上占着一块地盘,并且也仍还有那么些人尖着嗓子神经质地模仿着学唱着,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想说一说它了。
       写此文前,我又再次上网听了遍《忐忑》。
       打开电脑,在视频上先是看到龚琳娜一身古装村姑打扮,比起《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的装束那可要清秀文气多了,而且妆也上得挺好看,第一感觉不错。开始唱了,前一小半似也还属常态,但随了旋律的由低渐高由轻渐响反复递进,她似乎感觉上渐入了“佳境”,更似中了点魔,有点痴头怪脑了,甩头梗脖斗眼竖眉傻笑,什么怪相都出现了,本来还算秀色的一张脸顿然间有点张牙舞爪了、面目可憎了。这算是干什么?是唱歌还是演戏?是演绎艺术还是丑角面试?在另一个演唱版本上,她还将自己的女色脸涂抹成个半花脸状,犹如癫狂妖女,也像武侠剧里的恶女,神怪戏里的女魔头。为什么要这样呢?唱个歌有必要这样吗?难道用“忐忑”作歌名就是想借其词意来发泄一下?撒泼一番?还有别一个《梦中忐忑》版本,她更是穿着睡衣夸张性地手舞足蹈,如似独个儿撒泼作癫发酒疯。唱歌唱到这个地步,“艺”惊四座,已没法再用唱歌之语汇来评说了。
       再来看《忐忑》这首歌,由于这里的歌词只起个象声字作用,无甚含意,等于无歌词。无歌词本身没什么不好,表现得当那效果奇佳,如萨顶顶的歌也常用无含意的歌词。那就不说歌词说歌曲吧。此歌总长三分半多,全曲节奏单调、死板,旋律乏味、平庸,整体的缺少变化,或者说变化得不精彩。最关键的还是它缺失了音乐最讲究的美感性,并且音乐最必需的逻辑性在这里也成了机械式,全曲自始至终,就像一个浪女酒醉后在那口无遮拦地摇头晃脑吆五喝六、打马由缰放浪形骸。
       据说这首歌是模仿借用了中国戏曲元素,把生、旦、净各类角色以及锣鼓经都一一展现了。倒也是,你想否定?它确实有一些些戏曲意思的。但你若肯定?可它却一点没把握住并展现出中国戏曲的精、气、神,只能为之一叹两哀三遗憾了。若说那些小三度快速颤音还算有点戏曲唱腔韵味的话,但其后每句旋律末尾的那个长音一出,歌者嘴一咧声音无控制地直不隆通一喊,前面的努力全泡了汤,味儿全没了。既没了戏曲味,也失了民歌风,反倒折腾出半个西洋声腔,糟糕得无以卒听。
       艺术作品丧失了艺术味,显然是被糟蹋了,中国戏曲未被提炼出精彩,显然是遭了贬损。此歌离中国戏曲的精髓神韵太远,只沾了点皮毛,一不小心却掺杂进了龚琳娜更为熟悉的中国民歌的半点半滴,然后又加入些西洋音乐的分解和弦啦、移调模进啦,就这么捏合成了这首四不象歌曲。西方人出于猎奇和听觉的新鲜刺激,拿点中国元素诙谐戏谑一下也可理解,由此得个什么聆听奖也不必奇怪,但我们自己却不该作践自己的。
       关于龚琳娜,我以前好象没听过她的唱吧,即便听过,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因为中国民歌唱法的女高音实在是太多了。尽管她曾得过很多奖,有过光辉名声,但此次听了如此这般的歌声,大倒胃口,也就无法去想象她当年得奖时的歌声会是怎样的美妙?哦,刚才搜索了一下,那部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两段民歌插曲好象是她唱的,那个唱得不错,我当时是留下了印象的。可这次的《忐忑》,却失常了,显示出她对此曲在音乐表达上的理解诠释还差了些,音色调控也处理得不怎么恰当。曲调自有曲调的问题,而演唱也有演唱的问题,两个问题叠加,不完美加上不完美,那就只能是糟糕。
       实际上,中国戏曲音乐是很美很丰富多彩的,既有沉郁,又有高亢,既有委婉缠绵,又有急板铿镪,有张有弛,有柔有刚,有高有低,有急有缓,美妙动听的唱腔多得是嘛。倘若真想把戏曲改创成歌曲,弄出点新意来,那是既可成就自己也同时就把戏曲发扬光大了,两相得益,岂不是一件大好事?以前国内就曾搞过一阵戏歌创作的,也出了些好听的作品。
       另外,器乐演奏戏曲音乐早已有很多,效果不错,如京胡的《夜深沉》,韵味十足。由此忽一想,假如《忐忑》交由器乐来演奏,或许效果会比人声好些,原因么,一是因为人声音效有限,二是因为没唱好。还有,如能在《忐忑》中加入一段慢板,求些变化多些表现手法,或许也会稍好些吧。当然,假如创作者压根就没想从艺术性上作追求,而只是想以丑当美以怪取胜,那说什么也没意义的。
       话说回来,《忐忑》只不过就是一首歌而已,人家愿意在舞台上这么地唱,有听众愿意在台下如此地听,那都是他们的自由,本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现在引出了这么轰动的反响,可见追求恶俗刺激之风气已然形成了气候,这是从芙蓉姐凤姐一路接力下来的审丑之风的继续。金钱至上了,人心不古了,艺术堕落了,审美倒退了,这就是《忐忑》所引出的让人深感不安的现实悲哀。倘若给《忐忑》加一副标题——为当今中国社会而作——这倒是歪打正着了,人心的焦虑,社会的躁动不安,不就是这个样态吗?
       篮协认定这歌曲属于刺耳音乐,何止是刺耳,它还是搅扰人心、引人烦躁的嘈杂之音。(2011.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