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里看的两部电视剧

(2011-02-13 09:57:56)
标签:

上海

电视剧

老马家幸福往事

你是我兄弟

生活

分类: 艺苑走笔
       春节里多看了点电视,除了央视9频道10频道外,也看了本地频道集中播放的两部电视剧,一部是《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一部是《你是我兄弟》。
       两剧一南一北,都是说的前些年的事,前一部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说事,后一部剧情始于八十年代初,但两剧都同样地一直把故事叙说到了新世纪里才结束。前一部是47集,后一部是36集;前一部说的是上海弄堂里一户人家的故事,后一部说的是北京四合院里一家四兄弟的故事。两部电视剧的故事和人物显然很不相同,但凑巧得很,剧中的两个家庭却不约而同都姓马。假如今年或去年是马年,那当猜想是有意讨顺口彩头了。
       《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大框架不错,故事情节和人物矛盾设计得大体上很好,社会大矛盾和家庭小矛盾一并都有了,有机地揉和在了一块。并且剧中各个人物的思想面貌还不停顿地与这社会同步发展着变化着,与时俱进着,这一点尤其好。这样刻画处理下的人物,也就去掉了僵化,去掉了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好人坏人之脸谱概念化,也就有一直看到底的欲望了,想看看这些荧屏上的人物最终会走向怎样个结局。
       此剧的生活气味浓郁,屋内那些家具摆设,一看就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普通上海人家的居住生活景况。演员也好,主要是林永健和何赛飞演得好,虽说不是上海人,林的一副样貌也还略有欠缺,不过剧中人物本来就是从外地来到上海的,因而也就算得合理合适了,给人感得了当年一个平凡上海人的真面目。另一个演得好的人物是莫文辉,由于和伟饰演,没想到编剧竟把对爱情最执着者的美誉给予了一个四肢不勤的资本家的儿子,所谓的“老克勒”。
       不过《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也有不少漏洞和缺憾处。
       首先就是这剧名。剧中所表现的老马家里人在那个年代里是整天的提心吊胆过日子,担惊受怕于时时刻刻,又被戴“坏分子”帽子(那个年代应该已没有戴这帽子的了)又不断挨训斥,一直是头抬不起来腰杆不能挺直,即便后来儿女们出国发财、当官发达了,依然一次次无端遭受大大小小的纠心事困惑事。如果说这样的往事也算是“幸福”,如果“幸福”是被这么定义的话,如果降格到活着就是“幸福”,那中国人岂不是几十年来几百年来始终就生活在幸福之中么?那又何必大义凛然地揭竿举事?大动干戈地变政改革?看来这老马家代表着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又硬是被幸福了一回。
       还有些细节也失真,比如那些日本的场景就不真,几个日本人一看就不像,那副神态那副作派完全不贴切。那个叫古原信夫的日本人,到了为他布置好的结婚仪式上,名字竟变成了古原一郎,屋里屋外两处都如此,真是咄咄怪事。剧中有些当年上海的街头景貌也不对,那个62路一看就不真,原本的公共汽车被改成了无轨电车,车型也不对,线路起迄站也不对,这虽不算大事,但终归是让老上海人少了份亲近感和信服感。由于此剧全用的普通话,唯一点缀出地方特色的就“小赤佬”和“老克勒”两个方言词,却不想就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拼命使用,用得太多太滥,有时与场合和人物都显得不合宜了。
       《你是我兄弟》,说的是突然失去父母的四兄弟在长大成人过程中的矛盾纠葛故事。此剧在社会大背景的展示和剧本的结构大线条方面远不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来得有声有色,场面略小,人物略收缩些,矛盾也略少些、单一些。但演员尚好,戏也就可一看了,尤其是最后一集邓超演的老二知道了董洁演的花蕾蕾病情后的那场戏,虽然情节都是预料中的,但还是感动了人。
       两部电视剧的主题都是打的亲情牌,剧中都一口一声叙说着父子情手足情,呼唤着兄弟姐弟间的无上的血脉亲情,这也算是对当今社会泛滥成灾的认钱不认人、顾钱不顾亲情友情之恶劣风气的强力鞭笞,算得一次对善良情感的鼓与呼。
       不过,两剧写的都是普通人后来发了家,以至镜头里不断出现成扎成捆的人民币被扔过来塞过去。先是10元一扎的,那是一千元,后是100元的,那就是一万元,都是崭新的,视觉上很不舒服,偶尔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剧情需要么,可出现得实在太多,污染着观众的视线,搅乱着人们的心理,似乎反给人心生错觉:其实还是钱具有决定性力量,修复维系亲情还得靠钱。(201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