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汶川大地震的十余天后,我到了成都,呆了三天,亲眼目睹了那个时候的成都景况:受到了惊吓,基本没受损伤,作为省会大城市,它正以巨大的责任感和全民众的互助意识,紧张而有序地展开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救援工作,既是前线总指挥部,也是后方大基地。那时的我,既被地震造下的巨大灾难而震惊、而哀痛,同时也被成都人民在大难面前的气度和压不垮的精神面貌而感动,由此也略微感得了些宽慰。
这次,临近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成都。这也是我第五次入川。
因为是经攀枝花、西昌再到的成都,刚刚承受了属于高原山区的攀枝花和西昌那炽热的阳光、干燥的气候、30度以上的高温,一下来到最高没超过25度的成都,体感煞是舒适,外衣也穿上了。成都这两天都报有小雨阵雨的,但都是晚上下,白天都阴天。由于雨水把空气不时地冲淋一阵,所以以前几乎天天见到的雾霾,这次没看到,视觉良好,心情也没了压抑感。
电视的新闻里,已多是关于地震一周年的消息和报道,更还有一档档的专题节目。报刊也是纷纷地编特刊出专辑,绵阳一份报纸就编了一本5元钱的晚报大小的特辑。
四川卫视正每天播着大型电视系列片《崛起——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分成多个主题,从各个侧面对去年大地震作了回顾和思考。昨天看到的是:地震发生后不久,成都几百辆出租车纷纷自发前往都江堰去救人,他们是第一批救援志愿者,他们到达了当时能到达的最远点。还有在地震几天后成立起来的“爱心食堂”,共有3500名志愿者参加了食堂的工作,其所需食物、用品都是单位及个人捐来的。
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又去了灾区,9日在北川县擂鼓镇慰问演出;四川美术馆9日开始举办《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汶川地震博物馆11日开馆,其中有一组名为《尊容》的512位地震遇难者浮雕铜肖像,这是由近百位艺术家和雕塑专业学生联手创作的。在人民公园门口,几个年轻人在作《爱在北川学子吟》一书的义卖,为重建北川中学募款;在春熙路步行街街口太平洋百货的一面墙上,已贴满了一张张小卡片,上面是各式各样的笔迹,写着祈福、纪念、哀悼、追思一类的文字,表达着各人现在的心情愿望,旁边桌上放着一叠小卡片,有三个年轻人正拿了笔趴在那儿写着。
成都人的心态是轻松的,在没有忘记去年那一幕惨像的同时,依旧很自在很悠闲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公园里的哗哗麻将声照样一声接着一声。特殊阶段已过去了,如今的街道比一年前所见到的整洁了明丽了,尤以春熙路步行街最典型。我到过了很多大小城市,也走过了很多步行街,最喜欢的就是春熙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广州的北京路等等,都及不上春熙路的感觉好。春熙路上的主体人流是本地女孩,天然去雕饰、清纯原味的她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有她们想购买的想吃的想玩的一切。
我喜欢看新鲜,这次就去看了去年来时还没开张的宽巷子窄巷子,那些旧式老院落自然十分精彩,只是这么一改造,开张出了那么多的各类店,似乎没升华多少,反倒让人有别扭感,那篇介绍文字看着就不舒服。自上海弄出个“新天地”,各地竞相仿效,但多是商气过重,过多地从“脸面”和“钱”字去考虑了,以至有的弄的了个不伦不类。
我也常怀旧,喜欢旧地重游,这次就又走了春熙路,又到了大慈寺,这两处是我去年捐过钱的地方。当然,也没忘了又去总府路吃了好吃的“赖汤圆”,以及那几样宫廷糕点。
成都,那是一座可以随心所欲徜徉一番、让人留恋几许的最市民化的大城市。(2009.5.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