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隔壁是学院行署,就剩了个门墙空壳。门柱联是:雨打青蕉亦卷亦舒三夏三秋都入梦;风敲翠竹如怨如诉一枝一叶总关情。
再旁边,是川北道署,俗称道台衙门。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川北道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此道署建筑也已只剩了七间面宽的一个空壳架子,后面无一物。门柱联是曾国藩所撰: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当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来到十字路口,西边是汉桓侯祠,即张飞庙,虽兴味不浓,还是踱步过去看看。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曾镇守阆中,任巴西太守,长达七年,后被部将杀害,埋葬于此。汉桓侯祠,建于三国,盛于唐宋,现祠为明清建筑,占地12000平方米,内有敌万楼、牌坊、大殿、铁铸张飞坐像、张飞墓等。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真祠真墓。
走到门口,挺威武,有石狮和几通大石碑,看去都很有些年份了。门很宽,门眉上除中间有“汉桓侯祠”横匾,两边还有横匾,气派不一般。但我还是有自己喜好的,看完介绍,转过身离开了,没进去。
走过武庙街,但地图上没标注有武庙。看到路边有一“张家小院”,买了4元门票进去。这是一处四合院式,两进院落,有点小,却也紧凑,似有些闺楼少妇风韵。木窗上雕花精细,空透美观,清幽雅致,古色古香。房屋里还有些字画、陶瓷、砖雕、古旧家具等收藏,数量不少。这里也开设客栈,一间小房间标着260元,虚价而已,设施并没什么高标准,就是间陈旧老屋。
看到了矗立于路中间的中天楼,虽高三层,但底层只有四根立柱而无门壁。三层楼檐与十二个翘角在端庄中透着秀意,一层匾是“中天楼”,二层匾是“化成天下”,三层匾是“道传名贤”,都是暗墨底色金黄字。但这楼年代可能不长,书上地图上都没有标示介绍。
走在米粮街上,看到一座围墙长长的大院,院角上还有两层的小亭。墙壁已显破旧,门关着,墙上用白漆写着红军年代的三条标语,一条和江油市中心纪念碑上的相似: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看来这大院当年与红军有点关系,问一个当地人,回答说是的。有书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就在阆中市内,不知是否是此院子。一条七十多年前的标语竟然在市区内还保留着,且还字字清晰可见,可见这里几十年来受外界影响较小,自行其是不受干扰,当是很不容易的。
又到孔家大院,介绍上写着是“巴蜀第一院”。门票3元,比方才的那家小院还便宜。
孔家大院修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孔子后裔66代孙定居阆中时所建,距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历史。该院落古朴典雅,保存完整,建筑为四合院小天井,呈“品”字形布局,是典型的川北四合院古民居大院。当年抗战期间张澜先生曾在此设署衙办公和居住。
看过张家小院孔家大院,发觉阆中民居的镂空窗花花样繁多,很有特色。一窗窗的玲珑秀巧,细腻妩媚,像似蕴含了多多的女性气息,也使深宅里透出些敞亮,这是整座院落中颇具画龙点睛作用的灵魂精华之所在,使得或大或小的幽静院落里无处不显露宛柔温馨,余味无穷。视觉上满意,心理上满足,可谓赏心悦目了。据说阆中窗花有百多种,通过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技法,为阆中赢得了“中国民间建筑一大奇观”的赞誉。
向南一直走到嘉陵江边,沿江刚建造好石砌的堤岸,干净美观。看看嘉陵江,水色清滢,果然是山青水秀风水宝地,不然,怎会有众多古文人来此一游亦或聚居于此?又哪来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唐代和宋代这里都曾出过一对兄弟状元,即是传为美谈的兄弟四状元。阆中还出了116名进士,400多名举人。杜甫曾两次来此游历,并举家在此居住了半年,写下六十余首诗,其中就有赞美阆中的《阆山歌》和《阆水歌》。元稹、李商隐、苏氏父子、陆游等都曾来此览胜、寓居。
这里的嘉陵江挺宽,连拐两弯,水流不急了。对面少有人烟迹象,尽是群山相围,远近两座山头上各矗有一塔。
沿滨江路慢走。看到一棵好粗大的老树,该有几百年了吧,问一老人,说叫黄果树,跟贵州黄果树瀑布一个名。那瀑布也是因了树才有地名,之后再有瀑布名的。
滨江路上新建了一长排很多仿古屋,估计是作商业用,可都空关着,还没启用。
看到了华光楼。华光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面向嘉陵江高高雄矗,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县志中说:“城南镇江楼,一名华光楼,传为(唐)南楼旧址,道光十九年(1839年)毁于火。现存之楼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原基重建。”华光楼为跨街门楼,楼基高5米,通高25.5米,四层,但底层仅是门洞,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华光楼远看挺拔壮丽,近看精致典雅,为省级文保单位。石墙上刻有“古镇江楼”四字,落款是同治六年刻写。二层檐下的匾额镶有金黄色边框,中间即是“阆苑第一楼”几字,三层匾额是“文明丕焕”,四层是“大观”两字。穿过门洞,北面也有三匾额,二层是“秀挹蟠龙”,三层是“粲然名州”,四层是“五星朗聚”。可登楼,15元,就这点高度,望不到多远的,没必要了。
走过清真寺,大殿正在大修,不得进。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嘉庆年间重修,也是省级文保单位。
再在街上走一来回,在那据说还保存有一些唐宋时期格局的横直小街上悠悠晃过。统一样式的一层两层低矮小屋确是让人勾起对历史的回顾,对先人生活场景的想象,这样的屋子在影视上是见得很多的。又看到有小院民居,想来大致差不多,不进了。又看到了中天楼的另一侧,那“中天楼”匾额是红底黄字,二层的匾额是“厚德载物”。
走出古城中心区,沿公园路向东走,地图上标着那里有陕西会馆和观音寺。可走了些时,却什么类似的建筑也没看到,再向东目光所能及处望去,依旧什么也看不见,看看时间已不早,还是去看滕王阁吧,那里更要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