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时的下厂劳动

(2009-04-08 15:41:11)
标签:

劳动

情感

岁月留痕

学生时代

上海旧事

分类: 岁月留痕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那时学校除了按惯例组织学生下乡劳动外,还兴起过组织学生下厂劳动。并不是因为工厂劳动力短缺,纯粹就是让学生去劳动锻炼,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那个年代,教学内容简单了再简单,像英语课都只教“万岁”一类的口号,老师教得没意思,学生听得也没劲,大家都巴不得把上课时间压缩了再压缩,所以,去工厂劳动成了学校、工厂、老师、学生皆大欢喜的事,反正毕业后的首选也就是去工厂嘛。
       我去过三次工厂劳动。一次是去玻璃瓶厂,才几天,算是见识了嘴吹玻璃瓶的整个制瓶过程。另两次都是钢铁厂,上钢二厂那次时间是两周,上钢三厂那次时间长些,好象有一个月。由此,对炼钢过程也知道了不少。
       去上钢二厂那次,我们是作为宣传小分队形式,由老师带着,吃住都在厂里,也算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了。两周里,还插空演出些我们胜任的文艺节目。那时年纪虽小,但很受工人们的欢迎和好评,也有人因此结下了长久交情的。
       去上钢三厂那次,每天来回,和工人一样的上班,当然我们不上夜班。我被分在炼钢炉前,穿着厚厚帆布衣,脚上是很重的工作鞋,而鞋下踩的,尽是铁屑钢渣。我跟着师傅不断往炉里加煤,有时也拿长长铁勺从炉里舀出一点钢水,倒在地上看看这炉钢水怎样了。
       炉前是很热的,尤其打开那扇小门往炉里加煤时,一股灼人热气直扑脸上。都不敢看炉里红得发白的火光,只能靠近很短一瞬间,把煤送进去即关门,否则时间一长脸肯定会被烫伤。厚厚帆布工作衣里一般都光背,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幸好盐汽水有得喝,不喝不行,汗流得太多了啊。
       还看过拉钢丝,那是很危险的活。一人手握大钳站在机器旁,待一根被烧得通红的直径约两三公分的钢条从小孔中穿出来时,必须手疾眼快用钳子将它夹住,然后马上一个180度大转身,将被夹住的通红钢条顺势划过半个大圆,再送进另一侧反方向运行的机器小孔里。因为机器是不停的,这钢条很长,传送速度很快,如手脚慢了,或者一开始没夹住,或者夹住了但没有及时送入另一侧小孔,那么,这通红的钢条就会在厂房里乱窜,后果不堪设想。师傅告诉我们说,在这里死伤过几人,有一个被滚烫的钢条穿透了身体。这是技术活,责任重大,我们自然干不了,只是在旁边看过几回,印象很深。
       那时正是长身体时,因了强体力劳动,饭量大增,男的都要吃三两四两的饭,有时还要加吃馒头,女的活儿稍轻,但也都吃二两三两的。
       毕竟没在工厂工作过,这段经历对我来说也就算得很珍贵了。(2009.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