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爬了点坡后,上了七曲山。这里阳光灿烂,蓝天清澈,果然是另一片天空了,与成都完全两个天下。刚才车过绵阳后,天色就开始晴朗,越走越亮堂,直到现在头顶烈烈阳光。梓潼是古蜀道起点,也是成都平原的边缘嘛。
先说一下我们略知一二、却少知其详的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实为梓潼神君张亚子,西晋太康八年(287年)降世,由凉山越西北迁至七曲山。张亚子多行善事,博得梓潼百姓爱戴而立善板祠纪念。唐朝时,玄宗、禧宗先后幸蜀时追封其为左丞相至济顺王,之后,学子们由蜀道赴京城赶考者常祈禄折桂,多有梦应,道教亦大加推崇,奉为“司禄赏功进士”。到了宋代,帝王们争相为其全家追封圣号。元代延祐三年(1361年),张亚子被诏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文昌星神与梓潼帝君合二为一,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帝君,从万乘至尊的帝王到庶民百姓,莫不顶礼膜拜。到明代,朝廷颁布“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祭祀文昌帝君。翁同龢有文字:文昌庙嘉庆六年列入祀典。
七曲山大庙最早即是善板祠,唐玄宗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更名为七曲寺。南宋时以王宫格局重建,敕封为灵应庙。元仁宗诏封为文昌帝君,改为“佑文成化庙”。之后大西王张献忠曾在此联宗认祖,把七曲山文昌宫认作张家太庙。七曲山大庙并不只祭祀文昌帝君,除了文昌殿外,还有祭祀武圣的关圣殿,祭祀民间神祗的瘟祖殿、白特殿,祭祀祖宗的家庆堂等,故称作“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历经兴废,现存有元、明、清古建26处,占地1.3万平方米。由于庙内诸神并立,祭祀对象不属同一体系,因而殿宇建筑组合错综复杂,没有两边相对称的中轴线概念。加上各建筑前后跨越了几个朝代数百年时间,所以各有特点,各具风采。比如,百尺楼雄伟,文昌殿威严,桂香殿典雅,盤陀殿古朴,等等,若说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亦无不可。梁思成就倍加推崇,赞誉其为古建博物馆。
买了40元门票,拿了几份景区宣传资料,一看,上面一长排自我推介词句够吸引眼球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全国最大纯古柏林、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旁边还有一句“中华圣山”。名衔够多的,且都是真的,当然不必怀疑。
七曲山大庙紧挨108国道,已被公路挤压得半步也退不得了。门楼的台基就等于是路沿,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很不利,每天过往车辆的震动定会伤及那些木构建筑的。
抬头看大庙,门楼虽不高,但三重檐稳重雄伟,假若把公路降低,那门楼当是很有气派很壮观的建筑。门楣上是“七曲大庙”四字,二重檐下有更大些的“帝乡”两字横匾。“帝乡”两字写得既大气又内秀,要圆有圆要方有方,站得稳坐得住,实在是怎么看都觉舒服顺眼的好手笔呵。外墙是一式的红色,朱红兼了粉红。
走进庙门,即是曾被古人冠以“西蜀名楼”的百尺楼,又名忠孝楼,据说当年可与岳阳楼、黄鹤楼相媲美。此楼前临古蜀道,后倚层层宫殿,由46根通天柱凌空撑起。楼为三层,高33.15米,故名百尺楼,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总建筑面积916平方米。
进入庙内,迎面就是陡直的高高石阶,一步步登上去,即是文昌正殿,也是七曲山大庙的核心。文昌正殿宽阔大方,堂堂正正,殿前一方平地,有香烛炉,两边是钟楼鼓楼。文昌正殿几根门柱上皆有长联,最中间一副是: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圣地;十年木百年人众生芸芸仰文昌。殿内有铸于明末、高4.5米的文昌帝君坐像,文官打扮,面相不太熟识,有点大众化。
转过身,平视,看到了“魁星楼”三字,哦,此楼实际即是百尺楼,是门楼的背面而已。魁星,乃文昌的随从,文昌掌管禄籍,魁星主管文章兴衰,主宰着读书人的前途命运。翘首金榜题名的学子,十分看重魁星手中之笔,有道是“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相传文昌祖庭之魁星十分灵验,崇奉魁星的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现在每逢高考前后,仍有许多学子来此祭祀魁星。
从连通的过廊上先去看魁星楼,小小木廊内挂了好多锦旗,都是考了好成绩者来感谢还愿献送的。来到魁星楼里,楼面挺大,光线很暗,木建已显得很古旧,中间有一尊高大塑像,但看不分明,谢恩一类的锦旗这里更多了。
穿过文昌殿,后面是桂香殿,此殿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现建筑为明代初年蜀王府建。建筑面积有312平方米,殿前有四株极为珍贵的丹桂,相传植于南宋淳祐年间,每到秋天红蕊绽放,馨香浓郁,有九里香之美名,属稀有品种。桂香殿与“蟾宫折桂”齐名,成为科举仕子祈求获禄折桂之所。走进桂香殿,殿内有接近写实的文昌和天聋地哑两侍从的铁铸像,还有三幅壁画,中间一幅是清代的,有22平方米,以文昌骑鹿下临凡界掌管人间禄籍的神话传说故事为题,虽颜色暗淡,尚能清晰可辨。殿内还有些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收入《世界圣典全集》的《阴骘文》石刻。
往右边走,看到了启圣宫,又称圣父殿,圣父即张亚子家父,这是明代建筑。还有家庆堂,原名自元殿,是明代初年建筑,建筑面积272平方米,清康熙年间,将原供奉于桂香殿内的文昌家族成员全部雕塑于此,共十五尊,中间及左边右边各列五尊。文昌五世,奉祀一堂,皆有封号,故名“家庆堂”。
天尊殿,位于七曲山主峰鳌山之巅,海拔861米。此殿结构宏丽,很是壮观,据考证为明代所建,很有研究价值。殿内塑有道教的元始天尊像,门口柱联是:蜀道名山自是人间福地;帝乡胜境由来世外洞天。
观音殿。观音菩萨在唐代已定型,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大悲”。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慈”是给人快乐,“悲”是除人痛苦,意即“拔苦与乐”。在长年累月中,佛与道相互渗透,创造出了这尊在中国影响最大、佛道皆尊奉的女神。殿前有两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幸有机遇顿悟从心得善果;眼无俗气迷津指点佑苍生。
又看到了释迦牟尼殿,其背后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张献忠家庙。
瘟祖殿,殿中文昌化为了震慑邪恶之神、成了瘟祖,这说明文昌还有另一大功能,即收瘟伏魔、保佑人民。
还有白特殿、五瘟殿、风洞楼等,白特殿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白特”是文昌帝君所骑之鹿的名字。
风洞楼后有时雨亭,是民国20年梓潼发生特大旱灾时官员来大庙求雨而得降大雨,故建此“时雨亭”纪念。时雨亭样式有点别致,无翘角,亭顶是绿琉璃瓦,如荷叶覆盖。亭联为:赫赫大庙山山秀庙奇山因庙而雅;葱葱古柏道道曲柏珍道有柏则幽。
从观音殿再向前有一空地,那是专设的纸炮燃放点,还愿之人来此除了献锦旗,还有燃放鞭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