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从美国打来电话,一声“喂”,即听出了是她。
她前些天刚来过上海,带了两个儿子回来度暑假。虽生活在异国,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上能多一些中国元素,故而几乎每年都借假期带他们来上海,让他们一边学习中文一边感受中国文化。当然,其实也是她自己牵记上海,找个机会回家乡来见见老友叙叙旧,看几眼生活过那么多年却已似熟非熟了的街道。
这次临走前,她又照旧举办了家庭音乐晚会,除一些为了检验两个儿子的汉语水平和中国知识掌握程度的趣味性题目外,主要就是让他们作乐器演奏,向大家展示和汇报这一两年来的学习成果。他们两个都是既学钢琴,又兼学提琴,小的学小提琴,大的学大提琴。
她举办的家庭晚会我是基本都去的,所以可以说是看着她的两个儿子一点一点进步着的,这次她大儿子的钢琴就弹得很不错了。人长高了,力度也有了,流畅完美的乐声一下让我刮目了。提琴只是他们的副课,不算好,母亲让他们用提琴演奏中国乐曲,毕竟文化背景不同,感觉明显有些生硬。
有一位朋友的儿子也在学钢琴,自然也就坐上去弹了两曲。好坏不去说它,只素养就明显差了一截。当他弹时,两个美国孩子一声不吭,坐在下面安安静静,可当美国孩子弹琴时,朋友的儿子在旁边走来走去,坐下了也手不停嘴不停,忙着吃东西忙着和人说话,涵养明显差了,一点不懂尊重演奏者。中国的家长是不注意教育这些的,他的钢琴老师也压根不会教他这些的,而我们的社会也确实还没达到那样一个人皆彬彬有礼的良好氛围环境。在场有几个大人不也同样在没完没了地说话嘛,全然不懂得应当安静倾听,身为听众应当怀有的情态。
晚会上人多,她又是主人,忙乎得很,也没空多说几句话,因而就打个电话来,问问我那天的感觉,她孩子的演奏怎么样,然后我们又说些简况和其他朋友们的事。
她真是不容易,把两个儿子培养得这么出色,如此可爱如此聪明,兼融并蓄了中美人种的优良遗传。每次来上海,她总会带上很多小礼物,在晚会上分送给她的这么多的好朋友们,以前她是一群人中的主心骨,现在依然还是。虽然我们都已青春不再,但活力依然长在。
这次她丈夫没弹琴,我是很喜欢听他弹琴的,几个手指往黑白琴键上一按,就那一个和弦,已让我心神向往之,再稍微弹几句,那房间里顿时就充满了浓浓的爵士味,美妙无比。虽然他职业不是钢琴,但他年轻时曾以此谋生过一段时间,所以那是绝对正宗的爵士,和我们这里人弹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我是很迷恋在东京时曾听过的那许多的爵士音乐的,那是多么荡人魂魄、勾人心思、醉人情感的音乐呵。
电话里一聊,就是十几分钟,我说你那里现在是后半夜,快睡觉吧,她匆匆了结几句,说几声再见,挂了电话。
这是个可以相信一生的朋友。记得我在很久以前给她的信中曾说过:我们之间的信任,已够我们享用这一辈子了。(2008.8.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