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行(二)哈尔滨(下)

(2008-08-23 12:21:11)
标签:

黑龙江

哈尔滨

松花江

旅行

游记

旅游

分类: 吾行天下
      又走到旁边不远的极乐寺,它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四大佛教丛林,鼎盛时有僧众300余人。这是想看的,买了10元门票进去。黑龙江毕竟不是中原,古迹少,中原文化痕迹也少,很想看看佛教在这里的影响如何。
       极乐寺的缘起有点特别,它并不是由哪位僧人为弘扬佛法而兴建。它也和文庙一样,是在爱国情结驱使下、以及民俗风水的考虑,为了抗衡欧陆教堂才兴建的,建成于1924年。因倡议的官员信奉净土宗,故取名为极乐寺。
       进门,寺院挺大,分为东院西院两大部分。也许是建造时间较晚的缘故,大殿内宽敞明亮,感觉上与以前看过的所有寺殿都不一样。四周墙上的罗汉图等,也是清清晰晰,看得分明。那座七级浮屠塔高37米,青灰色,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底下建有殿堂,殿塔相通,稍有些别致,但总觉缺少些古意底韵,像是根子不深没有厚重感。
       塔与塔院山门的中间一块空地上新建了一座高大佛像,两眼下视,浓眉长耳红唇,全身是金灿灿的黄金色,在阳光下光华耀眼。在中国,佛和金、佛像和钱财总有牵扯不尽的因由。
       从西门进,自东门出。一看,隔壁还有个普照寺,那是尼僧寺,可惜关着门。再旁边是哈尔滨游乐园,这是可排入全国前十名的有名游乐园,那座高110米说是全国第一的巨型摩天轮在那里缓慢地转动,吸引着方圆一大圈内众人的眼球。
       接下来去道里区,哈尔滨的道里区道外区是早已知晓的,以一条铁道为分界线。
       在车上就看到了好些老大楼老建筑,忙下车。这里更热闹,人流车流拥杂,并且那一幢幢的老大楼,让人感觉着如似上海的黄浦区。边看边走,步向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当时是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后经修缮重建,于1932年落成现在的模样,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现在是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远远地看见了那座独特建筑,虽然早已在照片上看到过它,但还是觉得眼睛一亮,那份古典情调那种异国风情,别致而韵味无穷。
       走到售票处,却遭遇一打击,原来这天停电,教堂不开放。此行的第一站,竟遇如此晦气,最想看的景点看不成,好是窝火,出师不利呵。
       看着络绎而来的中外游客都一个个一脸无奈地摇头叹气离去,心里少许平静了些,大家都一样啊。遂抬起头,细细端详起这教堂。
       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半鲜半暗的赭红色,零散的小块屋顶都是深淡适中的青绿色。当中是圆柱形主体建筑,顶上是最高的洋葱头状的大穹顶,饱满殷实,四面各有一座尖顶帐篷状塔楼,前后两座较左右两座略高些样式也丰富美观些,五个尖顶顶端上是五个金色十字架,熠熠生辉。整座建筑结构繁复多样,集各种形状和线条于一身,立体的几何,多棱的圆弧,庄严而有活气,深沉而又灵秀,稳重而显轻盈,坚定而透柔和。美呵,完美的建筑,这就是建筑艺术之高境界了。
       我走近,又退后,走到左侧,又绕到后面,上下前后真的看了个够,既然里面进不去,那就多看看外面,算是补偿吧。正面上方有一幅画,高高的看不太清,大概是圣母像吧。这座教堂,若从上面往下看,应该正好是个长形的十字。
       拍了张照,半舍不舍地离开了这座无可类比的建筑物,往中央大街而去。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已是百年老街,最初叫中国大街,1928年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它北起防洪胜利纪念塔,南接新阳广场,全长1400米,现为步行街。
       一走入这条哈尔滨的第一街,也就一步踏进了异国情调,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哈尔滨嘛。两边的楼房都是欧式与仿欧式的,共有七十多栋,一栋挨一栋,排列有序,据说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式、18世纪的折衷主义式、19世纪的新文艺运动式建筑这里应有尽有。地面是方块小石铺就,这是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了。
       走在这样的街上,心情自然就优雅起来,慢慢移步,眼睛就只顾了看两边的建筑,确实是精彩,五花八门的,也能说它是个小型万国建筑博览街了。真的,和上海南京路一个样呢,只不过稍显小巧玲珑些,不如南京路大楼的高大而已。看来近代史上被外国人占领过或有过租界什么的中国城市,都留有很多的洋建筑,并且基本都被保留至今,寿命挺长。那都是大石头垒筑的,即便想拆毁也不是件容易事呵。
       街上行人不多不少,不拥挤也不冷清,作为游荡闲逛,恰到好处。发觉大多开的是服装店,吃店不多,这样也就吸引不来、挽留不住人气。在这样优雅街上,油烟气甚浓的饭店自是不宜,但咖啡店食品店则可多一些的,如在街上也撑几把大阳伞,让游人可边喝咖啡边小憩,那样的话,他们看过往游人如一道风景,游人看他们也如一道风景,心情互相影响互相转换,那才是步行休闲街的理想状态呢。
       两边的支路都是一道街二道街的以数字命街名,倒也方便记忆和搜寻。忽然发现,哈尔滨的道路除了近年新建造的称为“路”外,老的道路全称为“街”,横的竖的,南北向东西向全叫街,这是它的独特处。
       一路悠哉游哉走去,从南一直走到了北边友谊路口。在这里看到了十来个给人画像的,多是年轻大学生,也有年纪大些的,那就不是实习练笔了,而是以此为谋生职业了。但这些摊点是艺术创造性产业,于整条大街的氛围韵味是吻合的,或许还增添了许多的情趣呢。它们和那些卖烧烤卖裤头的摊点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凑近去看看,几个画得挺不错。
       穿过马路,来到了防洪纪念塔下。这座纪念塔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建。塔身为圆柱体,高22.5米,塔顶有三男一女的人物塑像,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塔座下有两层水池,下层是标志1932年洪水的最高水位119.72米,上层是标志1957年最高水位120.30米,现在在塔身上又加了道金色圆管,那是标志1998年哈尔滨发生百年不遇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120.89米。
       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千差万别,气候变化莫测,每年总有哪里旱了哪里涝了的事发生。这边涝了,意味着定有某地旱了,反过来这边旱了,也说明定有某地涝了。水量基本是恒定的,大自然保持着它自己的平衡,但对于某一地来说,那就是大旱灾或大水灾,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就是在无数次地与灾害抗争搏斗中走过来的嘛。不过,对于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也该反省,因为是我们人类自己将生态环境破坏得太厉害了,使得大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诸多变化,生态平衡被打破,灾害也就必然地多了起来,我们是在自食其果啊。
       看到了松花江,不由想起《松花江上》,我们很多人都是听了唱了这首歌才知道了松花江的。这一带沿岸叫斯大林公园,狭狭一长条。哈尔滨倒还保留有以俄罗斯人命名的地名,市中心还有条果戈里大街呢。当然,这类地名原先肯定还要多,而几十年前这些地名也肯定都被更改过的。
       沿松花江向南踱去,没想到江水很少,靠这边的约一半的河道露了江底,只见了沙砾和一汪汪的水。这里有开往太阳岛去的渡船,码头已在江中很远处,要走过临时搭起来的很长的浮桥和一长段沙滩路,才能到码头。我实践了一下,真够远的。
       对岸就是美名远扬的太阳岛,当年郑绪岚的那首《太阳岛上》,勾引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呵,也使哈尔滨夏季旅游的名声大振。我原来也想或去看一下太阳岛的,但到了码头一看,来往并不方便,何况太阳岛很大,到那里不扔下点时间也没意思的。想想就算了,现在已是秋季了嘛。
       松花江的沙滩倒是颇为稀奇,而且是好大一片。以前看松花江的夏季游泳照片还不太相信,江边也有沙滩?现在真的见识了。其实,沙滩又不是大海的专利,湖边不也有沙滩嘛,新疆的博斯腾湖,其沙滩比很多海滨浴场还像样呢。
       一路走到了九站公园,看看时间该往回走了,晚上还要看二人转呢。
       不想乘车,还是靠两条腿,这样边走边看,可对一个城市多见识些多了解些。沿工部街再沿经纬街一直走到新阳广场,又看到了中央大街,原来我这一圈正好走了个三角形呢。这时已是下班时间,人多交通有点乱,看着地图,从横架在铁道上的高架桥上走回了南岗区。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曲艺,有个两百年历史了吧,在民间长兴不衰。一般就是一男一女两人,形式简单,完全就靠说、唱、做、舞这四功和耍扇子耍手帕等拿手绝活招揽着观众。早先是以东北小调为主,后来又吸取了大鼓、梆子、皮影、评剧等多种成分,反正什么能逗乐,百姓喜欢看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演什么。
       来到剧场门口,灯火已通亮,但没有热烈火爆气氛。上楼,进门,场子里约三分之一人,多是中老年男人,前面的雅座倒是快坐满了。不对号,按票价在区域内随便坐,我挑了个不前不后的中间座。
       侧幕后面的小乐队奏起了音乐,演出开始了。
       那天共是四对八人演出,先出场的年轻些,后面的老道些,每对二十几分钟近半小时。整场看下来,只一个字可说,“俗”,可以说它是通俗,也可说它是庸俗,有几处则有些俗不可耐了。这大概就是二人转的本来面目了,黄字连连,可归为下流的词句接二连三从他们嘴里迸出来,我坐在下面有点哭笑不得,果然是女孩不宜。
       我是想来看看原味的二人转,听听有些什么特色音调,可他们正儿八经的只唱了三、四段,其他都是说笑、耍逗、模仿别人的唱。每对都唱流行歌曲,有个很胖的男子唱杨坤的《无所谓》倒是不错,其他多是摆噱头瞎唱了,以搞笑来哗众取宠,那首《酒干淌卖无》唱得极差。他们的功夫倒确实不赖,想来就这么两个人要在台上站半小时,没几样拿手绝活那哪成。跳跃、翻腾都做了,女的手上的耍功也堪绝,软软的一片手帕楞是被玩得滴溜溜的旋转,且变化多端。还有靠单个鼻孔吹葫芦丝的,还有吹萨克斯、弹电子琴的,边弹边唱,更还有跳杰克逊的太空舞的,还都像点样。那个大胖子以自己肥硕的身材来翻跟头、以博取观众一笑,有点卖艺之味了,可怜。
       看完出来,没有愉悦快感,却有点“挖塞”之感,难受。艺术毕竟是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的。我怀念起了余音绕梁的评弹、鼓乐咚锵的京韵大鼓。看来赵本山是不简单,创作了演了那么多精彩而正气的小品,又倡导绿色二人转,身为行内人,委实不容易。
       时间尚早,在大街上往回蹓跶。走过那小河,那些白天见过的小楼景致,在夜色灯光下忽而显出了些妩媚。惹得心动,下去走了个来回,在拥挤人流中缓慢穿过。又走到那块繁华中心地区,正是周末,行人不少,夜色下的哈尔滨也是很热闹的。
       随了人流,我又在那一方街道转游一圈,几个娱乐场所门口亦是香车宝马景象。不过这一方热闹地不大,多走几步,就步入了冷清街区。看看也没什么可观之景了,就不逛了,回去睡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