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钱

(2007-03-29 18:08:13)
标签:

金钱

财富

上海人

老上海生活

人生

分类: 心得感悟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成当今所有人都认可的生活中经典信条。尽管其实有些人心里并不这么想,但他还非得在嘴上这么说,以表自己不是拜金主义者并且是很客观者。
     我是很看淡金钱的,不仅现在如此,从小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从来就没有向往过做个富人,内心里甚至还有点排斥这个“富”字。
     我生于很普通的家庭,父母亲都是最安分守己的普通职工,工资不高,所以我家也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那点钱仅够老老小小数口人的最基本生活开销。
     我小时候读的是一个需要有点个人天份才进得去的学校,是在几千名考生中百里挑一考进的,这也许就培育造就了我带了点艺术清高、看重自己精神升华、精神享受的天性。进了这学校,相应的开支自然也就多了许多,我已记不得当年这学校的学费和书杂费是否比别的学校多收些,但每天来回乘车要车费,午饭在学校吃需要伙食费,还有些活动需要自备特定的服装那又是一笔额外开支……总之,由于考进了那学校,需要在我身上花费的钱肯定比别人多,每月的家庭支出也就必定会多增加些。幸好母亲很会运用那点不多的钱安排家事,所以年纪小小的我并没感觉到窘迫,每天口袋里总会有乘车的钱,每月拿到手的饭票菜票必定足以让我吃饱,白衬衣蓝毛衣也都在我需要的时候让我穿上了身。现在想起来,真要感谢我母亲父亲,他们为我及我们几个孩子真的煞费了苦心,没让我们有丝毫的委屈亦或自卑。
     因此,我小时候就没对钱产生过什么特别的渴求和贪图。
     后来我工作了,去了部队文工团。与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同辈人相比,我的工作在当时该算是天堂了,衣食皆无忧,完全不需要家里为我花费一分钱,偶尔的,还能尽自己一份心,过年过节常为家里买上些紧俏货。在那样环境下,我更是没什么贪图欲念,完全不把钱看得有何等重要。
     之后转换工作回上海,依旧过得安祥自在。工资虽是大锅饭,但还是略好于多数人,够用也够花。随着改革开放,兴起了下海经商,眼看一些人钱多了起来,暴发户一个个出现,同事中就有下海的,但我还是不以为然。我从没苦思瞑想过如何去赚更多的钱,也从不羡慕、稀罕别人的钱,只求凭了自己的工作和才智正常地心安理得地挣钱。
     后来就去了日本。去日本的人中有不少确是为了赚钱,而我的目的,只是想亲眼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听了这么多年宣传,不愿容忍偏听偏信,就想亲眼去看一看,眼见为实嘛。我去日本的第一动因就是如此,我对着众人说过:去时口袋里有多少钱,回来时仍是多少钱我就知足了。
     到了日本,除了开头一个月被钱所困,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钱之重要钱之必需,之后凭了自己的勤勉和努力,打工挣钱。那边的薪水高,得以让我除去学费及生活开销,还能富余一些,所以我的生活依然是无忧无虑,对于钱还是不那么看得很重。
     回国后,在当时的上海,我这点钱还算是点钱,但因此也忽然发觉人的真诚度可信度却有些可疑了,真情真爱很难把握了。钱,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我投资了股票,先赚后赔,随着四年漫漫熊市,损失不小,而随着房价的飙升,我实际已回归于平常人生活。但那时的我心态依然良好,心情依旧很开心,独自悠哉游哉地去转游了全国,完成了自己走遍全国的心愿。我深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钱就是如此之物。钱和幸福绝不会一定是正比,它只是身外之物,而幸福和快乐更多地来自每个人的精神层面。我更在乎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财富、精神享受。
     我从来没想当富人,我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自由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人生旅程。钱没有自是没法生活,但多了确实无甚大意义。报上有篇文章提到一高僧的话: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足矣,夫复何求?既是此意。一个人每天只能吃三顿饭而不可能吃十顿,一顿只能吃下一块牛排而不可能吃十块,生命之能量需求终归有限,何必为这有限的需求而去耗尽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时间?生命有期限,我当以求知和实现自己的心愿为最大目的。
     总结:我此生基本没为钱发过愁,也没奢想过额外的过多的钱,我以为,这样的心念这样的生活该当是最平静、最心安的。
(2007.3.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虹口公园散记
后一篇:参加追悼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