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文化阅读 |
分类: 枕边书 |
我认识一些人,喜欢买书、藏书,但买来的书有很多并不读,有的只是随便翻翻。有一些人把这当成生计,就为了贩卖旧书,囤积升值,这类生意人暂且不论,还有很多人买书藏书并不一定为了牟利,反而是贴补了不少闲钱和闲时,只为悦目赏心,却未必肯纵览全书。
若说这是一种占有欲,也对。但人皆有癖,毫无欲望的人我尚未见过。藏书是雅癖,总比酗酒吸毒纵情声色要好。何况买了哪怕只读上一点,也算开卷有益,终归是好事。但我个人并无藏书之癖,虽然对于图书的品相、样貌,也比较挑剔,但买书的主要目的仍为读。偶尔买来藏,也是因为觉得有读的价值,不会仅仅为了版本、装帧,或其他奇货可居的理由拿来收藏。
上学时曾买过一些作者的全集或作品集,如《鲁迅全集》《泰戈尔作品集》,都是大部头,成套的书,这么多年下来,没一套从头至尾读完过。有些真的没必要读,如鲁迅的大多数日记不过是流水账,书信净是往还应酬,无味无趣。泰戈尔的一些小说实在无法恭维,若不做专门研究,完全无需浪费时间去读。随着年龄增长,好大喜功的买书方式越来越少涉及,即便再钟爱的作者,也极少尝试买几本一套的作品集。如头两年出的《阿城作品集》,一套七册,虽然集齐一套,但其实是一本本购入。看完一两本,再买一两本,这才算囫囵读完。个人很欣赏的马尔克斯,也是一本本买,虽然买了十多本,但如《恶时辰》之类,看了一看,觉得写得不好,就没买,毕竟,我在意的是读书,而非藏书。这两年买的唯一一部全集作品是《汪曾祺全集》,现在书价也高,一套十二册,标价1280,虽然用了五折多的价钱买来,也还是心疼了很久,觉得自己太奢侈了。但我买之前就知道,这套书我也是不会从头到尾读一遍的,最多把小说、散文几卷读完,其余戏剧、书信之类,大概也就随便翻翻。
随着年龄增长,买书越来越理性,买之前总会掂量一下,这本书自己能不能读下去,不必叶公好龙,向声背实,去啃一些可能根本读不懂的名著大作。话虽如此说,到底还是买的书多,看的书少。即便每次买书都经一番思虑,买了没读的书还是愈积愈多。主要原因大概有四:一,贪。发现一本好书,就忍不住收入囊中,想着总要去看得,结果买得总比看得快,年深日久,攒下许多只是匆匆翻过几页的书;二,打眼。比如网上看评价或试读觉得不错的书,买回来发现原来精华都在试读里,精彩都在评论内,书里的东西却乏善可陈,自然读不下去;三,高估自身能力。以为能读下去的书,最后读不通,只能暂时放弃,留待将来。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在此例。将来是不是就能读通了,也未可知;四,觉悟不高,无力抵挡腐蚀诱惑。商家的促销连绵不绝,今天五折倾销,明天买一百送五十,不小心就被魅惑,为了凑单,买了一堆并不迫切要看的书。豆瓣网上有一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小组,我也是成员之一,里面很多帖子讨论的都不是读书问题,而是哪里有购书优惠,哪里有特价折扣,谁手里有优惠券。我关注了一阵,后来就不再理睬了,诱惑太大,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书越堆越多,就算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摞在一起,占用面积也不可小觑。考虑到目前京城的房价动辄数万一平米,大有集体向十多万一平米冲击的趋势,每平米内书的价值可能还抵不过房价,挤占昂贵的使用面积摆书真有点得不偿失了。或许以后多读电子书也是个办法,iPad和kindle左右占不了多大地。但虽然都是吃碗炸酱面,端着碗蹲在野地冷风里吸溜,和坐在室内案前慢条斯理地咀嚼,体验自有不同,纸书和电子书在我心中的差异大概与此类似。所以还是要买纸质书,只是考虑房价和书价比,买得更要格外谨慎。
不管怎样理性分析,人到底不是纯理性动物,到头来还是会买书恨多,读书恨少。每开始读一本新书,都宛如大餐上桌,准备一膏馋吻,心情格外舒畅。既新来一段艳遇,生出许多期待憧憬,也可以从已购未读的书单里划掉一个名字了。苏东坡《放鹤亭记》中谈隐居之乐,说:“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读书亦如南面之君,有妃嫔如云,坐拥后宫之乐,只是转念再想,后面还有一堆未读之书排着队等我垂幸,又不得不一声叹息:朕,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