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主

标签:
历史文化读书希腊 |
分类: 脱口而出 |
作为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极大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思想体系,尤其他的思想和基督教神学结合之后,俨然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关于政治形态,亚里斯多德曾根据希腊城邦政治特点,做过一些总结和评论。在他心目中,好的政治制度有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其中君主制比贵族制好,贵族制比共和制好。坏的制度也有三种,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比寡头制坏,寡头制比民主制坏,在三种坏的制度中,民主制是最好的。
这套理论在今天的政治语境中来看似乎很奇怪,但我们要把它放到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内,就容易理解了。首先,亚里士多德描述的民主制和现代意义的民主制大不相同,更像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主制。雅典末期的民主制度的法国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有着很多相似,比如数千人的公民大会,用绝对的平等来实现绝对的民主。人人一票,各个有权,多数人的意志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认为民主制中,穷人会践踏富人的利益。
其实,古代雅典式的民主不止是践踏富人的权利,还会打压离经叛道的思想。雅典人投票杀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虽然不算是穷人,但也不算寡头的富人,他也不是因为太富而招惹是非。他不过是一个喜欢思索和质疑的人,但当他的思想触犯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公序良俗”时,人们投票选择,用死的方式让他闭嘴,剿灭他的声音,消除他的思想。对异端邪说的包容,往往体现了一个制度的优劣。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历史也常常证明了这点,而庸众的一人一票,就会将真理扼杀在摇篮里。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败于斯巴达,辉煌不再,反思雅典失败的过程,无论亲历战争的希罗多德(虽然他没能看到战争的最终结果),还是过后反思的柏拉图,都对雅典民主制度造成的混乱颇有微词,认为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雅典才逐渐走向寡头制。
在亚里斯多德的心目中,寡头制还不如民主制。按照他的逻辑推演,僭主制和寡头制是富人压迫穷人,不考虑穷人的利益,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民主制则是权力操在贫困者手中,不顾及富人的利益。相较之下,多数压迫少数人的民主制还算好的。但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它并不是持续不断地迈向进步,由胜利走向胜利,反而会倒退,由失败堕入更大的失败。
僭主制则比寡头制更加独裁,伴随着暴力,僭主不是依靠人民的拥戴,而是靠着武力的压制,获得自己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说一个僭主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利,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防止有特殊才干的人脱颖而出;禁止公共聚会、文艺集会和讨论;不让人民互相了解,强迫他们过公共生活;雇佣密探;散播纠纷;令人民贫苦;让人民不断从事巨大的工程,比如金字塔这类的大型建筑;授权女人和奴隶成为告密者;制造战争,使人民永远有事做,永远需要一个领袖。我不得不佩服亚里士多德的洞见,在两千多年归纳出的独裁者特质,在两千年后仍然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身边。
僭主制,最终只产生了绝对的暴政。在这种暴政中,独裁者是最不安全的,他活着无休无止的恐惧之中。马尔克斯的小说《族长的秋天》里,那个彻夜无法安眠的独裁者,举着灯笼,亲自锁上总统府的一重重门禁。他一次次在斗争中胜出,杀掉了自己眼中所有的敌人,却孤独得无以复加。他以为自己掌握了权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权力的奴隶。僭主似乎不是小民的主宰,而是被命运强加于身,扮演着无法胜任的角色。
走向寡头制的希腊很快衰落了,不止雅典,即便获胜的斯巴达也迅即朽败不堪,就在希腊身边,马其顿迅速崛起。亚里士多德教导过的一个学生,已经不把希腊各个城邦放在眼中,他的目标是已知的整个世界,这人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
在亚里斯多德心目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这可能同样让今天的人觉得费解。但亚里斯多德理解的君主制,和我们曾经在历史上,乃至今天也能见到的君主制并不相同。在亚里斯多德的描述中,君主制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制度。他相信,僭主追求的是财富,君主追求的是荣誉,僭主的卫兵是雇佣兵,君主的卫兵是公民。君主是人民所拥戴的,僭主则靠强横侵夺了权力。但是,我看不到这中间在政治制度上有何差异,有的只是道德上的区分。君主只是一个理想的化身,他代表一切人的诉求,关注整个集体的利益,具有高尚的品格,这样的完美之人真的会存在吗?历史早已给过我们答案。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完美的人、完美的制度就像完美的世界一样,可能永远不会存在。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