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读书 |
分类: 脱口而出 |
传说中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是甄宓的化身。这位悲剧性的女主角还被认为是一位才女,后人大概觉得甄宓既然和曹植有过一段叔嫂之恋,要让她配得起大诗人曹植的才气,何况她的第二任丈夫曹丕也是一位诗人,甄宓怎么能是庸脂俗粉呢?
有一首乐府诗《塘上行》据称就出自她手,诗曰:“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听着倒很符合宓妃的遭际。甄宓后来为魏文帝曹丕所弃,赐死,玉殒香消时年不过三十多岁,应了红颜薄命一说,令人一叹。但此诗是否真出自其手,却得划个问号。
年代愈久远,真相愈难查考,一些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摇身成了信史。比如《重报苏武书》,长期以来,李陵作为作者毋庸置疑。人们认定这是李陵在向苏武剖白心迹,叙述自己不得已投降匈奴的遭际,无意中,也用持节不移的苏武来比衬投敌的李陵,凸显其中的道德取向。但后来,苏轼考证说,此文并非出自李陵之手,后来,人们也发现,包括流传很广的一些所谓苏武和李陵酬唱的诗歌,也是伪作。想想也是,如果“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这类词句真是出自苏武和李陵之间,也够肉麻了,出柜也不是这么个出法。
一些作品的作者,其名不传,后人就牵强附会,把这些诗文附会在某些历史名人头上。今天有不少人质疑《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岳飞著名的《满江红》也可能是明人手笔。我们暂且不去做复杂专业的考证(主要是我也没这个能力去裁判),但看看今天网络上的所谓名人名言经常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就知道这种假托之作古往今来一定少不了。比如我就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据说来自张爱玲的恋爱鸡汤,以张爱玲的性格,那些甜言蜜语要是让她说出口,自己也要先羞得无地自容了。还有一些所谓仓央嘉措的情歌,一看体例就和那个年代藏族的诗歌不符,全是今人所做,也被以讹传讹,在一群男女中传颂,害得大LaMa成了情歌王子。以今天如此便利的信息检索手段,要求证某些话的真伪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尚有如此多的鱼目混珠之眼四处流传,音讯隔绝的古代,要伪造个名人作品岂不是易如反掌。
为名人杜撰名言名句,主观上是给名人脸上贴金,但名人未必乐意。毕竟,说的好了,人家不好掠美,不堪寓目的东西,简直就是拉低名人的品格声望。曾有人在微博上转了莫言的名言,还@给了莫言,莫言在微博上回应说:“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塘上行》的确是首好诗,但若甄宓复生,没准也会说:此诗真真诉尽了妾身心事,却不知出自何人手笔?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闲书过眼读书分享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