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该精读还是博读——《三更》之四

标签:
读书文化阅读 |
分类: 枕边书 |
比起人类这么多年累计的知识,一个人能读的始终是少数,正确的姿势不该是求博,而是求精。但两者也有矛盾,没有博,往往亦不能精,一个人所知所见比起浩瀚的知识终究是沧海一粟,所知难免浅陋,就很难做到去芜而存菁。所以我有一个未必对的想法,说出来供各位一哂:少年读书该博览,以拓其眼界,虽然难免吞了很多半生不熟,甚至腐化变质的东西,但可以渐渐辨别良莠,形成正确判断。年岁既长,不妨精读,深入其中,发其幽微,见人所未见,最好还能触类旁通,将之前的经验,乃至人生的阅历、生活的收获浑化于一体,阅读就不会仅停留在博览的程度,还会生出自家的思想与体系,最不济,也成为独到的人生态度。
有人以为精读就是搜章剔句,去细处发见隐秘,这有一定道理,但狭隘了精读的概念。精读并不碍其“广”,比如读一本书,琢磨词句间的深意固然是精读,但如果没有由这本书内拓展开,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掌握相类甚至相异的风格观点,所谓发掘深意就无从谈起。“精”和“博”的区别不在其广度的宽窄,而在其取舍的态度。精读不能眼光短浅,反而更要有发见筛排批判的眼光,如果沉陷于章句之间,不小心就沦为索隐派,不但未必能领会意旨,反而可能过度阐发,肆意曲解,闹出无中生有的笑话。
精读的陷阱之一,是容易受书中的视线困囿。即便作者是千古圣贤,也该读读和他相悖的观点,读读同一领域,同一时代的作品。未必都要通读,但观点可以拿来对照思索。就像看某位名人的自传,还要看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对他的论述,看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参差映照,才发现人的多面性。读书也如是,多几个观察的位置,发现另一种思路,也可以剥开障目之叶。
细斟慢酌之间,发人所未见的奇境妙谛,进入人迹罕至的思想花园,甚而识出作者隐藏的细密心绪,幽曲地藏在字里行间,隔着时空,两人相对一笑,大有知己之感。由一本书引导,纵情于广阔的意境,看到竟有这么多人,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共情于同一事物,彼此辩难,互为增补,精读的乐趣悉在其中。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