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闲书过眼录之《给青年诗人的信》

(2017-12-24 20:09:52)
标签:

读书

文化

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信

诗歌

分类: 枕边书
2016闲书过眼录之《给青年诗人的信》

三十八、《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著;冯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这一生,每个人都会说很多话,但值得留存的有几句,能够留存下来的又有几句?“写长长的信”是里尔克的风格,里尔克一生写下无数信札,这本书中的十封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名的,那些更好的信件也许早已因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而散失掉了。不过,还是要庆幸,在里尔克的时代写信还是普遍的行为,纸质信件还能留存。如果换在如今的网络时代,EmailIM中来往穿梭的信息,大概一句也难以留下。


里尔克这十封信都是写给一个人,收信者是一个陌生人,叫卡卜斯。他是里尔克的读者,写了一封信给里尔克,信中附上了自己写的诗,征询里尔克的意见。我估计卡卜斯像很多读者一样,写信给自己憧憬的作者时根本没准备收到回信,毕竟里尔克当时已是知名作家,不可能一一回答数量众多的读者来信。然而,里尔克却回信了,不知道是写诗这个共同的话题打动了里尔克,还是信中哪些字句引发了里尔克的心绪,他不但写了回信,而且从此之后,连续写了长长的十封信,十封信之间跨越了五年的时间。


是什么话题引起了里尔克的兴趣呢?在信中,里尔克没有谈论天气、生活和世界大事,尽管他们所处的是那么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虽然有人说,里尔克是在教导卡卜斯如何写诗,但在我看来,这也不是里尔克信中的重点。是不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到寂寞,需要倾诉呢?里尔克正是借用这种倾诉,来抒发自己的寂寞。


里尔克在信札里一次次出提到“寂寞”,寂寞成了信中最常见的主题。里尔克说:“我们都是寂寞的”,“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我们在悲哀的时刻要安于寂寞”。在里尔克眼中,不能寂寞的人是“沉沉限于习俗的解决的网中”。


谈到爱时,里尔克说:“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把爱视作最高的工作,这是典型的诗人口气。爱是涵义如此广袤的一个词,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做出不同的解释。里尔克指出的道路是这样的:“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对里尔克而言,爱是一种砥砺,一个不平凡的人内心的磨练,是向内心的寂寞去寻求自我完善,来实现爱的道路。“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我们把里尔克和寂寞相关的种种阐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里尔克说的“寂寞”不是顾影自怜的哀伤,而是回归内心的严肃,摒除外界的扰乱,向内心去寻求真实的自我,去探寻诗与人生的秘境。“寂寞在生长;它在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


对里尔克而言,诗人的寂寞是普通人所无法了解的,所以他会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尽管听上去是告诫要善待别人,但我似乎还是从中间嗅到一丝不屑于俗人为伍的味道。寂寞是一个人内心的世界,绝不是外人可以窥探到的,这寂寞愈广大辽远,愈不被喧嚣中逃避甚至自得的人所理解。


一个人的寂寞是艰难的,但里尔克说:“我们份内的事都很难;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做一个诗人,或一个非凡的人,必须有面对艰难的勇气。在书中最后一封信中,里尔克对卡卜斯说:“我很高兴,简捷地说,是因为你经受了易于陷入的危险,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寂寞而勇敢的生活,这才是诗人的生活。喧哗是短暂的,寂寞是永远的,如同生活是虚伪的,艺术才是真实的。


“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他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了维持生命生存的需求,没有什么事业是不做就会因此死去的,这也许是一个真正诗人和凡人最大的区别。


你也可以把《给青年诗人的信》看做一个诗人的心灵鸡汤,觉得乏味无聊,对现实毫无裨益。里尔克的理论有些晦涩而虚幻,让诸多人无法理解,可这也许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原因。诗是寂寞的秘密,无论诗人多么珍视寂寞,他仍然需要寂寞的诉说,无论听者能否懂得。在一个诗人写下长长的诗句和长长的信时,至少对他而言,能否有人懂得,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了。

2016闲书过眼录之《给青年诗人的信》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