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苏枕书有鹿来文化日本 |
分类: 枕边书 |

三十七、《有鹿来》;苏枕书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直想去京都,到现在为止还是卧游,只在电视上观赏,在纸上想象。近年来多读日本人的著作,多少弥补了对日本文学的无知。涉猎一国的文学,常能让人对一国的文化产生亲切感,不管爱国青年如何一听见“日本”二字就咬牙切齿,在我这里,日本不只是军刀、皮靴、滥杀无辜的侵略者和鼓吹军国主义的极端右翼势力,它也是东京的樱花、京都的佛塔和奈良的古寺,是幽远、精致,笼着一层哀之轻雾的国度。
但这样的视角也有问题,会以想象代替现实,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风景。我们很容易被网上大量的图片吸引,却忘了那些极具标志性的风景可能只是城市的一角,是旅游行业的宣传。就像一个到北京旅游的人,焦点照例在天安门、故宫、北海、颐和园。去一趟南锣鼓巷,以为那就是北京普通人生活的地方。但真正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南锣鼓巷以前根本就不是那个样子,现在的东西完全是秀给游客看的布景。可惜道理虽然明白,一旦到了某座陌生城市,我们最有可能抱持的仍是旅游观光心态。
京都银阁寺前有一条小路叫“鹿之谷通”,《有鹿来》的作者苏枕书常被人问此地是否真有鹿,某个深夜,她在自家屋后山坡散步,突然看到一头鹿,人与鹿对视一瞬,彼此目瞪口呆,而后鹿飞快转身,遁入山林,留下错愕的苏枕书。于是苏枕书给这本书起名为《有鹿来》,人生中这种偶然的邂逅,才更显趣味,如今的旅游者只赶着和著名景点合影,在自拍杆前摆一个姿势,不过是到此一游的把戏换了一种形式。欲了解一个地方的真味,常常要用很长时间生活在其中,有了很多这样无意间的邂逅,才慢慢悟得真趣。
《有鹿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邂逅,邂逅京都的夏月与冬雪,邂逅知名的与无名的风景。有些风景名声远播,但你能通过苏枕书之言,窥探风景不同的韵味,有些风景如少有游人屐痕破坏的苍苔,层层叠叠堆满日常的印记,作者偶然路过,一点会心,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寂寞都有了些许慰藉。
苏枕书笔下流淌京都平凡生活的趣味,海鳗、金平糖的美味,引人垂涎;耳边泉声、虫声与竹林风声,声声入耳;四时的草木,年年的樱花,苏枕书像清少纳言一样,一个个细数草木的名字,生生绵延之气中,有一种安然的欣喜;即便是风景中的人,也有情韵在其中:大文字山上,偶然邂逅一位上山的老人,愉快地招呼;和一众同学在深冬之夜,共宿山居,仰望明月;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如风景一般平实而隽永。
作为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女子,苏枕书去的最多的是书店,所以她有一本书叫《京都古书店风景》。那本书我还没看过,只读过其中几篇,在这本《有鹿来》,苏枕书虽然谈书处不多,但在书中京都的风物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与书相连的事物,比如谷崎润一郎的足迹、松尾芭蕉住过的屋舍、夏目漱石钟爱的食品,书和风景已浑然一体,撩起的是文化的情思。
看京都岁时的风俗,对京都人在传统承继上做的努力印象颇深,这里仅列举苏枕书提到的部分夏日节典:六月有“薪能”,夜晚点起柴火,演出日本传统的“能剧”,京都最有名的薪能演出在平安神宫大极殿,也是人头涌动,热闹非凡的所在;七月有祇园祭,整个七月中,围绕祇园祭有许多不同活动,可以尽享其乐;八月是盂兰盆节,期间举行著名的“五山送火”:在京都附近五座山上用松木、护摩木等搭起许多火床,在夜晚同一时刻点燃,用于送返盂兰盆节回来的亡魂,在漆黑的山林之间,火焰腾空,京都人远眺山景,蔚为壮观。
苏枕书笔下,京都岁时的种种习俗,平凡而温暖,滴滴如檐溜之水,渗入土壤,搅动清池的微澜。日本人竞奔欧化的年代远比中国人久远,欧化的程度也更深入,却仍能在民间赓续文化传统,以之淳化民心,教化民众。对于人心,文化春风细雨的浸润,永远比政治空洞的口号作用更为持久而深远,而对一国文化传统的戕害,无疑是对一国人心的荼毒,这一点,中国历史的教训很深。
苏枕书的文字是清隽的林下之风,而潜绕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媚。在日本文化中浸淫日久,处处流露自觉与不自觉的东瀛味道,常让我想起一票日本的作家:清少纳亚、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
用诗意的笔,写平凡的生活,发见一个城市普通风景背后文化的真意,游记要写成这样,才和旅游者的攻略有高下之别。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