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闲书过眼录之《中国通史》

标签:
读书吕思勉中国通史文化历史 |
分类: 枕边书 |
因为书中引用古文极多,阅读速度大受影响,读《中国通史》前后用了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天不过二十页左右的进度,虽然限于学养,仍有一些不明之处,但的确获益良多,从中发现,今日关于历史的图书、小说、影视剧,荒诞不经的地方实在比比皆是。
吕思勉先生在本书的《绪论》里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说,读史是为了消遣,也未尝不可。比如我们现在在电视上或网络上经常看到对历史的调侃,拿一些历史的八卦供各位茶余一笑。历史的掌故,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如果历史只剩了掌故,历史学家又和说平话人有何分别?历史学家的意义,当然不能局限于讲故事,或者陈述事实。历史学家的作用恰恰应是不被纷杂的事件遮蔽,从中发现事件隐伏的脉络。
吕先生这部《中国通史》写作之初,本是文化史在前,历史事件在后的格局,后来出版作为教材,考虑到学生可能并不了解史实,强把历史事件放在前面,使得读前半部时,常常涉及后半部的内容。吕先生自己又时不时喜欢内容交叉,写着写着,就说这个意思已经在某某章里说过了,可见那一章,那一章可能在此章之前,也可能在此章之后,前面的还好说,已读过有了印象,后面就不麻烦了,总不能先读后面那章,再回到现在这章。
如果抛开这点不提,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源流,我愿意向各位推荐这部这部《中国通史》,本书的价值在文化史部分,历史事件部分虽然也提纲挈领,有独到之处,但因为是通史,大概对于各种事件都是一掠而过。如果作为有一点中国历史知识常识的人,这部书中的事实都是大家比较清楚的,如果作为历史初学者,吕先生的叙述方式又太概括,未必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吕先生的观点常别出机杼,就看《中国通史》的文化史部分由婚姻开始入手,就极刁钻。大体说文化,总要想到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如思想、如宗教、如艺术,但吕先生上来,却从男女两性的关系入手。随后由婚姻至族制、族制发展为政体,政体至于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刑法、实业、货币,然后入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大概在吕先生哪里,男女关系,如一而为二,是由道而生阴阳,所以是一切文化之根柢。反倒学术、宗教这类,往往是阶级、政体、经济之后发生的事情,是后期衍生出来的东西。
吕先生的《中国通史》中有大量的翻案文字,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历史观点做了批驳。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估也大有新意。虽然不乏可商榷处,但的确给治史者以新的启发。
吕先生对古籍的阅读可谓广博精深,不但涉及到数量繁多的古籍,而且谈到某个话题时,常常信手从几本书中拈来对此事不同的记叙,参照比对,从中剔抉分辨,探究历史的真相。不曾遍览古籍,又有超强记忆,你很难有和吕先生辩难的资本。别忘了,吕先生写这本书是在抗战期间,大学迁移,大量书籍散失,查找资料极难。如果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一家藏书丰厚的图书馆,这部《中国通史》不知还能创出一番什么样的气象。
吕先生讲古代,也不忘以古鉴今,从古代的教训中指点今人的迷津。作为史家,吕先生在古籍中搜求资料,却时时不忘如何有用于今人,从历史的教训探究未来的趋势。《中国通史》虽然写在七十年前, 但即便在今天看来,许多关于未来的观点仍旧适用。某些吕先生早就在其中明澈阐释的理念,在今日很多国人心中还是一团糊涂,看《中国通史》,感觉这么多年来,很难说在观念上我们进步了多少,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和吕先生当年的见识相比,我们还退步了。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