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下)

标签:
美食情感煲汤 |
分类: 雪泥鸿爪 |
食材不必名贵,调味无需繁多,食材的搭配却不可不经心。闽菜中的名馔“佛跳墙”是把鸡、鸭、火腿、海参、干贝、猪肚、鸽子、鱼翅、鲍鱼之类,几十种食材炖在一处。看过一篇介绍“佛跳墙”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的小文,觉得烹制方法和东北乱炖差不多,不知道怎么就跻身名菜之列,居然号称能乱佛性。如今煲汤之后,始有所悟:“佛跳墙”成为美味,是各色食材搭配的成果,用多样滋味混合成独一无二的味道。好汤要“清“,不可油腻浑浊,但“清“不是”薄“,淡而无味不是”清“,清汤还要厚味,这厚味就是多种食材融汇的结果。现在想想,很多餐馆的汤和家中汤味道的区别,大概也在于其汤中食材之多,这么多好东西煮在一起,还做不出好汤,厨子肯定欠揍了。
家中材料当然不能如大餐馆里一般齐全,要做到“佛跳墙”的境界的确有难度,但不妨在可能的范围内,尝试不同搭配,让家常味多一些层次:藕和排骨是天然绝配,厚腴中有脆爽,两相调和,如清风明月下痛饮纯醪;西红柿和牛肉,一清酸一浓郁,浓鲜中有酸甜,性格相异,却相得益彰;各类蘑菇不但营养丰富,其口味清淡者,善于吸纳各类汤汁,和肉类同煮,融入肉的味道后自成一番滋味,其香气浓郁者,更能为汤输入一股植物的芬芳。
中医有“食疗”的说法,认为“药食同源”,可以一边大吃,一边疗病祛疾。有人对“食疗”效果迷信到荒谬的地步,当年有所谓“神医”,或让人吃茄子,或让人煮绿豆,都声称包治百病,居然也能收获一批虔信之徒。这样的“食疗”虽然荒谬,但“食疗”之说传承日久,其中也蕴含了一些道理: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吃的优劣和营养,和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对病人,通过良好的营养提升免疫力,是疗病的关键。我也相信吃得好,胃口好,才有好身体,才能最终战胜病毒的侵袭。付燕得病后,有空我就上网搜抗癌资料,第一次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食物都声称有医治癌症的奇效。虽然对于这类功效,理智上我很难尽信,但面对病痛,人真是难以完全理性。本着宁信其有的态度,不管行不行,总要一试。况且我煲汤,不必如鲁迅提到的药方,要用原配的蟋蟀做药引,或者如薛宝钗的“冷香丸”,需集齐雨水之日的雨水、白露之日之露水、霜降之日的霜、小雪之日的雪一类罕见之物,调和当季的花卉才能调制。我选用的材料,称得上药材的无非是是黄芪、当归、人参、枸杞之类。煲汤的方法与中药的制法异曲同工,都是一点点文火煎煮,其中药的成分自然融入汤内,加上营养的食材,总该有些效果吧。
家里新添置一口砂锅,专用来煲汤。平常炒菜锅,口大,壁薄,熬煮时水分流失快,关了火,汤又容易冷却。中医煎制汤药时,并不推荐铝锅,因为铁容易和很多药材发生反应,更在严格禁止采用之列。电饭锅和高压锅这类高级货,也未必合用。尤其是高压锅,很多人推荐,认为炖东西炖得烂,时间快。但若只求其快,未必是好事。虽然佐料一样不差,食物能更快熟烂,却常常滋味浸润不深,汤不够浓稠。尤其是一开始就得把冷水、食材和调料扔在一起,盖紧盖子烹制,虽简化了步骤,却忽略了对食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比如肉类和蔬菜熬制的时间应有差异,不同的蔬菜也有长短不一的烹制时间,放各类调料要有先后顺序,盐放的太早,肉容易柴、紧;葱炖一阵,最好捞出来,葱煮的时间太长,会有一种朽烂味融入汤里。高压锅、电饭锅对这些全不顾忌,将差异一并抹去,汤味难免输了一截。
砂锅受热均匀,食物和汤汁更易融合,散热慢,能涵泳水汽,将食物的味道牢牢包裹,火灭之后仍可长期保持温度。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随时添加食材,增减佐料,调整咸淡。因此,读了我这篇文章,也想尝试做碗汤的读者,我强力推荐先去买个砂锅。
煲汤的成败,食材固然重要,时间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佛跳墙”总要炖几个小时才小有成就,一碗看似普普通通的牛肉面,兰州老店的师傅也要半夜开始熬汤,清晨才敢开门迎客。高汤之妙,要靠多种食材和漫长时间相配合。家常煲汤,虽不能像餐馆的大师傅,一碗高汤烹煮不辍,甚至用上多年,凝聚精华,成为镇店之宝,但要做碗味道还说得过去的汤,也要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三四个小时的熬煮。我通常早上开始做,中午才能完工,午后开始准备食材,才能保证傍晚上桌。人世正道,没有什么速成之法,都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添上各种材质,用文火慢慢煎熬而来。好了,说到这里,开始有点廉价心灵鸡汤味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