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闲书过眼录之《局外人》

标签:
加缪局外人文学小说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十一、《局外人》;阿尔贝·加缪著;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读的第一部加缪作品是《西西弗的神话》,晦涩的语言,加上严谨精微地推理,极大提升了阅读难度。书中不少内容到现在我仍茫然未解,自认为能解的部分也仍似是而非。看罢《局外人》后,我发现,也许我应该读过《局外人》再看《西西弗的神话》才对。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开篇就对全书做解读的文字一般留到最后看,以免某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影响判断。《局外人》的译者柳鸣九是国内法语文学翻译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但这一次我很庆幸自己有不看前言的阅读习惯,否则,柳先生那篇解读长文很可能引我入歧途。
柳先生的评价着眼于小说的现实性和典型性,他认为《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是司法制度“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也是小说中最出色的部分。然而,我读罢全书的感觉和柳先生大相径庭。加缪的确在《局外人》中描述了司法制度的弊端,但本书的重点并不在此。如果只关注小说戏剧性的故事,看到的将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有些荒诞的杀人事件,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孤僻的人,在母亲葬礼上表现无动于衷,和爱人玛丽的关系随意而被动,和“朋友”雷蒙交往中总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处处表现疏离和陌生。默尔索这种在外人看来自私、冷漠、怪异的性格,其实潜藏在每个人心里,只是以虚伪掩饰住罢了。我们总把真实的情感加以伪饰,将虚无当作真实尊奉。尤其是当社会越来越倾向于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人类本能地要融入社会。无论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还是至少让自己舒服一点,你都需要学会和这个社会相触的方式。这种后天的方式有时无比虚伪,却必不可少。默尔索却试图以真实的局外人态度面对荒谬的世界,结果被荒谬地吞噬。
默尔索因杀人被捕,法庭上,检察官用种种确凿的世事来作为判罪的依据,陪审团凭借道德判断得出处以极刑的结论,默尔索被命运捕获,无法脱身。从人情上讲,检察官的推论合理,陪审团的裁定合情。一个对在母亲死亡面前如此淡然的人,在公共道德语境下,一定和残忍一类的词汇相连。如果这不是一部小说,我们也不曾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一定会得出和陪审团同样的结论。但有多少人会试图了解事件背后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况,反躬自问,多少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是有着和默尔索同样的心理。默尔索式的心理状况,正是人类心中的沙漠,虽然我们用绿茵遮蔽,也阻挡不了沙漠风暴呼啸的声音。人类本身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有时体现为默尔索式的冷然,有时又表现在法庭上各色人等对默尔索的误解与漠视,他们看上去如此不同,却同样是人心灵中的暗室。《局外人》固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心灵真实与现实的矛盾,却深刻而普遍。
《局外人》的故事是荒谬中的存在,存在中的荒谬。如果天地是一个局,我们都是局外人,只存在于荒谬的短暂中。广袤的世界面前,人的反抗只能是悲壮的无奈。默尔索被宣判死刑后,小说最后,他面对神甫发出的嘶吼,深深震撼着读者:“我很明白是为什么。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到达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又有什么重要?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甫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所确定的命运,他们所尊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这不是司法制度能够解答的问题,它是严肃的哲学问题,贯穿人类幽暗的历史。默尔索因人类彼此间的偏见成为牺牲品,只是偶然事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局外人,却是普遍事件。
如果此时我再去读《西西弗的神话》,关于西西弗的荒诞与反抗,将会多一层领悟。默尔索不是西西弗,他不愿推动石头登上山顶,但当巨石迎面滚来,他面临的将是死亡。推动或死亡,这是加缪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