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烤肉——指月闲话之一百二十一

(2016-02-13 16:36:49)
标签:

老北京

烤肉

文化

历史

张中行

分类: 指月闲话

北京的烤肉——指月闲话之一百二十一

正月初五聚会,约在北新桥的烤肉宛分店。我记得烤肉宛的总店是在宣武门,因为儿时家里很少下饭馆,有一次从房山回北京,到宣武门时天色已晚,讨论去哪儿吃饭,结果意见不统一,父亲自己去了烤肉宛,我和母亲去了另外一家饭馆。但父亲并非去吃烤肉宛的招牌烤肉,因为太贵,记得他吃的好像是包子,因为当事人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能确定吃的不是烤肉。


什刹海边上的烤肉季现在声名在外,虽然我家曾经住的离什刹海很近,却从没去吃过。因为从我记事起,那就是一家很高档的饭店,平民百姓去不起的地方。有些人分不清烤肉季和烤肉宛的区别,以为是一家,其实是两家,不过早年间,这两家都是平民食肆,等我出生时,都已列到高档馆子名单里了。


早年间烤肉季和烤肉宛都只烤牛肉,不烤羊肉,所以在烤肉宛吃到的烤羊肉要算后来的创新。张中行写过一篇《早期的烤肉》,记录下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吃烤肉的情景,很有史料价值。按张中行的记述,早期吃烤肉不像今日,客人等着后厨烤好由服务员端上桌。当年是客人自烤,店家提供片好的肉,制作好调料汁,烤肉支子放在一个圆平台上,客人自己动手,调料和配料各依自己喜好。烤肉用的是松木,烟少,而有香气,想想原理大概和果木烤鸭类似。客人吃烤肉也不像今天这般正襟危坐,因为要自己烤,所以必须站着。张中行描述说:“我们照北京人的习惯,右脚着地,左脚抬起踏在板凳上,然后用长竹筷子夹蘸过调料的肉片,放在支子上烤。”


梁实秋的一篇《烤羊肉》里提到了北京另一处吃烤肉的地方——“正阳楼”,这个地方烤羊肉有名,吃法也是自己烤,烤肉的木材也是松枝,佐料是大葱香菜酱油。梁实秋文中说:“四围是四把条凳。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只有女客不愿意自己烤时,可以由伙计代烤后再送上桌,的确,女客们也要一条腿踩着板凳,仿佛母夜叉孙二娘的模样,的确有些不雅。


在梁实秋和张中行的描述中,我有一点疑问。梁实秋说“我家里就牛肉不曾进过门。说起烤肉就是烤羊肉”,而张中行说“当时习惯,烤用牛肉,涮用羊肉”,两人虽然年龄有差距,但描述的年代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究竟谁的说法更近于事实,还是因梁实秋当时已是知名教授,张中行还只是北大的一个学生,后来也不过是一个小小教员,身份不同,而所见不同呢?这恐怕还得看更多资料才能分辨了。


张中行八十年代去过一次烤肉宛,他的点评如下:“坐下,四外看看才知道,卖的主要是各种炒菜。问有烤牛肉没有,说只有烤羊肉,要几盘,过一会可以进来。羊肉就羊肉吧,要了一盘,尝尝,既不热,又没有当年那种焦嫩的香味。勉强吃一些,算帐,相当贵。走出来,我半玩笑地同朋友说:‘牌匾是烤肉宛,实际是既无烤肉又无宛,所谓觚不觚,觚哉觚哉!’”我没有以前吃烤肉宛的记忆,能说的也就是这次的体验了。作为招牌菜的烤牛肉和烤羊肉,肉略干,汁水不够丰富,口感上就显得柴、紧。烤的羊肉有膻味,牛肉稍嫩,但油太多,按常理烤制可以去掉不少油脂,现在吃上去却像炒制出来的,就连作为主食的芝麻烧饼,饼心也不够酥软,充其量就是外面小摊贩的水平。不知道是厨师的手艺大不如前了,还是现今好吃的东西太多,养得人口味刁钻,觉不出好来了。烤肉季和烤肉宛以前是平民吃食,本不该有太高要求,不过现在烤肉宛的一盘烤肉要一百多元,价格可不那么平民了,看样子如今的觚也不太像当年的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