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闲书过眼录之《尤利西斯》

(2016-01-31 11:00:33)
标签:

阅读

乔伊斯

尤利西斯

文学

分类: 枕边书

2015闲书过眼录之《尤利西斯》八、《尤利西斯》(上下册);詹姆斯·乔伊斯著;金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115日,重度雾霾,我特别记下这个日子。就在这天,在地铁上,我读完了《尤利西斯》中译本的最后一行字。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踉踉跄跄走到终点,前方是一片海,直布罗陀的海峡,海风拂面,涛声如雷。


将近两个月时间,有些段落我读了不止一遍,不少次,我不得不重新回去读之前读过的段落,来摆脱当前的迷局。我甚至在读下册的同时,把上册又跳跃着浏览了一遍,然后,我还是没完全懂……


《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没有标点,金堤的中文译本保持了原作这一特点,几万字密不容风的骤雨。但为了看这篇文章的人不会过于困惑,我把本书的最后部分加上标点誊录于此,这是《尤利西斯》的中心人物布卢姆妻子莫莉的独白,回忆布卢姆向她求婚的情景:

 

“海洋,深红的海洋,有时候真像火一样的红。夕阳西下,太壮观了。还有阿拉梅达那些花园里的无花果树,真的,那些别致的小街,还有一幢幢桃红的、蓝的、黄的房子,还有一座座玫瑰花园,还有茉莉花、天竺葵、仙人掌。少女时代的直布罗陀我在那儿确是一朵山花,真的,我常像安达卢西亚姑娘们那样在头上插一朵玫瑰花,要不我佩带一朵红的吧。好的,还想到他在摩尔墙下吻我的情形,我想好吧,他比别人也不差呀。于是我用眼神叫他再求一次,真的,于是他又问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说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两手搂住了他,真的,我把他搂得紧紧的,让他的胸膛贴住我的乳房,芳香扑鼻,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开口答应,愿意,我愿意,真的。”

 

没有读过这个版本的读者,可以想象几万言这样的字句,中间没有一个标点的情景。如果只是标点的难度,《尤利西斯》晦涩难懂的威名恐怕还不会这么深远。《尤利西斯》是一首极具野心的长诗,有音乐一样的节奏,风一般不可捉摸的形态,随意奔突又精致复杂如钟表的结构,齿轮咬合,精确到令人瞠目。乔伊斯的意识流在一千多页,将近百万字的篇幅内,构建起一个巨大的迷宫。


很遗憾,我读不懂《尤利西斯》的英文。《尤利西斯》至少有一半的精彩,要看原文的语境。资料上说,乔伊斯对自己的语言如此自负,用了十几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任性炫奇的文字,每一章都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尤利西斯》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一半以上的功劳要归于乔伊斯的语言天才。试想一位文字拖沓干瘪平铺直叙者,写《尤利西斯》这样一部书,会不会极其乏味?哪怕用海明威、塞林格那样的语言风格来写,《尤利西斯》恐怕也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地位。然而,乔伊斯的语言魔术到了中文译本中,无论译者金隄如何强调自己的“等效翻译”理论,想要中文对应英文的语境,原文的魅力仍旧如一个监视器中的美丽女人,视角有一点奇怪,看不清全貌,没有音频,你看到她张口说话,却听不到她的声音。这是无可奈何之事,是翻译的无奈,语言的千山万水横亘,是永远无法完全挪移开的,只能从山势掩映的缝隙里窥探一二。


所以,熟悉一门外语对一个阅读者是多么重要。然而,即便是那些英美的读者,自小生活在乔伊斯的语言体系内,熟悉乔伊斯故事的生活场景,还有是无数人表示读不懂《尤利西斯》。显然,在语言背后,还有文化的因素。结构上,乔伊斯让《尤利西斯》与《奥德赛》交相呼应,各章语言上,刻意仿效诸多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对经典缺乏阅读了解的普通读者,恐怕很难获知其中的巧妙。斯蒂芬在第九章中和人讨论莎士比亚,话题不停地转换,又不提供任何转合的解释,如果没有对莎士比亚作品背景的了解,一定会不知所云。文化素养成了为读者设置的另一堵高墙。


最大的高墙还在乔伊斯对一切的拆解、省略、跳跃、荒诞、视角转化、叙述主体切换,乔伊斯转动万花筒,读者眩晕,这部天书究竟在说什么?


绝望之余,如果肯硬下头皮来读,慢慢地,还是可以从中文译本中读出乔伊斯的匠心。即便无法触摸英文的魅力,至少结构上的巧妙是可以感知的。《尤利西斯》的前面几章,有太多的悬念,乔伊斯刻意不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只让主人公的意识漫无边际的游走,不知如何起兴,何以转折,看不清中间的逻辑,读者在迷宫中磕头碰脑,时时陷入无路可进的境地。到了下半部,尤其是十四章之后,前后潜伏的线索慢慢绾接在一起,总算有些谜题被解开了(如果你还记得前面的疑问),仿佛在某个转角遇到一扇门,正在疑惑,偶然摸一摸口袋,蓦然发现,不知何时身上已携带了一把钥匙。试探地将钥匙插入锁眼,“咔哒”一声,门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十五章尽管最为荒诞晦涩,但因为之前无数的线索渐渐清晰,十五章给我的压力反而没有前几章那么大。熟悉了乔伊斯的方式,才能进入乔伊斯构建的世界。乔伊斯的意识流是不羁的,但乔伊斯的故事结构决不散漫随性。那些不断流动的思想前后呼应,一脉贯通,没有什么是真正突兀的。一切思绪都和主人公的习惯、性格、处境、生活环境、直至大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从一个人奔跑的思想中,映射象征着整个世界,乔伊斯所在的世界在寥寥几个主人公的头脑中缜密构建出来。用18个小时的时间长度,延伸到爱尔兰几百年的历史、犹太人几千年的漂泊。这时候,你才能发现,《尤利西斯》是一部史诗,而不仅仅是一部注重个人心理变化的作品,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有着不同的视角。


《尤利西斯》开启了小说的无穷可能,小说不必受语法、形态、习惯的束缚,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可以从最深的心理洞穴内挖掘人性的本质,可以组建拼接不同的结构,用不同的视角,像通过千万只复眼窥探世界,那也许就是上帝的视角。但上帝不发言,他只沉默观看,乔伊斯却给了世界一篇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