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闲书过眼录之《达洛维夫人》

(2016-01-24 10:12:58)
标签:

伍尔夫

读书

小说

阅读

文学

分类: 枕边书

2015闲书过眼录之《达洛维夫人》七、《达洛维夫人》;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姜向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多人说《达洛维夫人》晦涩难懂,但如果和伍尔夫同时代的一些作品并列齐观,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达洛维夫人》简直太晓畅易解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方法虽然在她的时代具有极强的创新意味,但她在文体上并没有詹姆斯·乔伊斯的野心,思想上也没有亨利·米勒的颠覆。伍尔夫不热衷于炫技,她的技巧只为了记录细微婉曲的情感,游荡飘忽的思绪。


伍尔夫对人世的关照是冷峻的,隐藏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思维转圜中。尽管伍尔夫没有刻意渲染悲戚的情绪,字里行间甚至时常透露出人世的温暖。如达洛维、彼德·沃尔什对克拉丽莎错综又矢志不渝的爱,赛普蒂莫斯的妻子蕾西娅为丈夫病情的好转而欣喜自得。但就算是在伦敦最美好的夏日黄昏,一个冠盖云集的派对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快乐的理由,却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有着不同的暗流。哪怕不曾有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命运扭转,生活平静甚至谈得上幸福,惆怅也固执地萦绕不去。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女主角颇为相似,家庭生活安稳和谐,却总有着一丝无法排遣的不安。这两个人物蕴含着伍尔夫对人生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来自对人生的无奈。伍尔夫的核心人物无论身在繁华的伦敦,还是海边的度假小屋,都无法摆脱时间的荒凉。可能只有浑浑噩噩的人才能愉快自足地生活,比如以跻身宫廷而怡然自得的惠特布莱德,不难看出伍尔夫对这个人物嘲讽的态度。


赛普蒂莫斯的死,缘自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对于他而言,迫害是一种幻想,还是真实的存在?完全不认识赛普蒂莫斯的达洛维夫人,在派对上听到他的死讯,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惊恐而是死亡拥抱的温暖。“死亡是渴望沟通的一种努力”,达洛维夫人相信赛普蒂莫斯用死亡保存了一件重要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赛普蒂莫斯和达洛维夫人是两条独立的线索,只有微弱的联系,这种联系双方都不曾觉察,只有在伍尔夫描述下为读者所了解。但伍尔夫看似无意地描述,暗含着某种绝望。生活是如此忍无可忍,在生与死之间,在人生看似无尽的苦难和死亡的解脱中,人无力地对峙着,忍受着束缚。伍尔夫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和世界的紧张对峙,这个在外人眼中无论事业还是婚姻都称得上成功的女人,却摆脱不了人生的无力,逃不出疯狂的控制。


《达洛维夫人》描述的只是一天从早到晚发生的事,却包含了广阔的时间维度。这是意识流最得意的手段。意识可以完全不受现实束缚,九万里长空不过转瞬之间。达洛维夫人只要思绪一转就回到少女时代的克拉丽莎,而彼德·沃尔什可以在伦敦的街头游走在伯尔顿的乡间与印度,赛普蒂莫斯则干脆在生死之间穿梭。《到灯塔去》中间部分,短短万余字,却跨过漫长的时间,经历了几个人的生死,带来一霎而过的惊心动魄,这样的时间感,原来早在《达洛维夫人》中已有所体现,只是比起《到灯塔去》,这里的伍尔夫表现的更为委婉。


意识流的优点也是缺点,在强调人物内心活动的同时,故事性遭到极大削弱。《达洛维夫人》中除了对人物几十年命运的简约描述外,缺乏连贯曲折的情节,对于习惯传统小说故事性的读者而言,难免产生无趣的判断。进入二十世纪,小说艺术的改变是巨大的,作家不再满足于担当一个讲故事的角色,小说形式的创新,情节的弱化,是作家对小说深入挖掘人类心灵与人生本质的尝试。这样的做法带来了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为作者表现出的深邃世界而折服,一种则陷入不知所云的迷雾而摒弃。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合理的,就像在派对上的泛泛交谈往往是热烈而有趣的,而当我们安静下来,想了解某个人内心的真实时,反而在隔膜中无所适从。《达洛维夫人》是一部心理的供状,因为每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使得看来短暂的时间具备了宽广的地域。你真要耐心去体味伍尔夫所透露出的精神世界,那些看似混乱的思维中,伸展出的不只是历史和当下的图景,还有人类永恒的困境,无论多么幸福的人生都无法掩饰的困境。虽然这只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伦敦普通的一天,极其短促,却又无限悠长,短到只是一场浮华的派对,长到如曲折多变的爱情。

2015闲书过眼录之《达洛维夫人》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