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完美——指月闲话之一百二十
标签:
文化历史红楼梦好莱坞读书 |
分类: 指月闲话 |
有一些文学作品最终没有完成,却不影响其成为震烁古今的名著。这类书里,中国最有名的就是《红楼梦》,高鹗的续作差强人意,但如果剥离了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也不失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高峰。国外类似的例子更多:卡夫卡最有名的长篇《审判》、《城堡》都没有完稿,甚至不少短篇,如《万里长城建造时》、《地洞》等也是未完之作。卡夫卡去世前嘱咐他的情人朵拉烧掉他的作品,有一部分作品已经烧掉,最后还是他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保留下来一部分稿件,我们才有缘认识这位不世出的文学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卷帙浩繁,创作这部小说占据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已经开始写第三部时,陀思妥耶夫斯突然病故,我们最终只能看到两部了。果戈里《死魂灵》的第二部也没有出版,但不是由于没有完成,而是因为果戈里极其不满意第二部的内容,自己动手烧掉了已完成的稿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曹雪芹都属于拗不过天意,或者没写完,或者老天爷让已经写完的东西永不见天日。但卡夫卡和果戈里,就属于自我选择。如果您一定也要归结为天意,我也没法反驳您,“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刘德华老师的歌里早就唱过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宁可焚稿,我们可能因此错过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可能因此维持了对这位作者的美好印象,虽然这样的残缺未免可惜。但对有些作品而言,没有完成反而是观者的幸运。近年来,好莱坞热衷做种种续集,看完之后,常让人觉得,如果没有续貂的作品,只停留在当初,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电影是工业产品,受资本市场的调配,是一个系统协作的结果,我们很难完全怪罪到某一个人身上。但一些图书就不大一样了,作者掌握着主动,但现实却是,很多作者并不敬畏创作的神圣,不但粗制滥造,而且一遍遍热衷于糟蹋曾经美好的东西,才让这个世界上劣质的作品车载斗量。有时真忍不住想对某些作者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作品,还指望谁会尊重。假如真的无法完成,留一点残缺好了,像维纳斯的断臂,残缺有时也是完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