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头和树——《指月闲话》之一百零三

(2015-06-14 12:27:01)
标签:

文化

绘画

国画

高居翰

范宽

分类: 指月闲话

 

石头和树——《指月闲话》之一百零三

出版人史基拉对高居翰说:“石头和树,cahill先生,石头和树,你拿来的就是石头和树,我的读者要看的是人、房子,还有故事”,这是美国艺术史专家高居翰在其《图说中国绘画史》序言中谈到的一段对话。史基拉策划了大量欧美绘画史出版物后,有意出一本中国绘画史,邀请高居翰撰稿。但当高居翰每一次和他见面时,都带来画满石头和树的画,让这位谙熟西方美术史,却对中国绘画所知甚少的出版人有点崩溃了。高居翰不得不向史基拉解释,为什么最好的中国画是山水画,是这些石头和树。


高居翰在书中引用郭熙文章《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中国人希望山水画能令人如身处其境,心神与自然合一。中国早期画家曾把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但公元45世纪起,山水画就开始作为独立存在。西方绘画在浪漫主义之前,则以人物历史为主流,人是中心,视风景为可有可无的背景。古代中国山水画中,千山层叠,万谷松风,数椽茅舍之间,人常在画面一个细微的角落里,或独钓寒江,或策杖闲行,或倚窗散坐,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卑微的,又是顺应的,浑然一体。东西各擅胜场,又见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对山水画的独钟,除了对自然的崇拜,更是一种情怀。留恋于山水之间,渔樵耕读,是农业时代中国人的理想。石头、树其实也是不同的,浓淡之间,空灵与苍郁,疏朗与稠密,是绘画手法,更是作者心境的投射,水墨粉彩的山水背后依稀有人的存在,有故事在讲述,正如松林掩映下,斜露的一角飞檐。


图为范宽《溪山行旅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