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三)

标签:
it数字出版电子书终端 |
分类: 脱口而出 |
变革年代,各类思潮、概念、策略风生水起,搅乱人的头脑。头脑风暴有时能吹开一片锦天绣地,有时只如龙卷风过境,留下一堆残垣断壁。
数字出版始于技术的变革,很多长期做传统出版,和油墨纸张打交道的出版人、编辑,看见键盘就头晕,听见互联网就咬牙切齿嗤之以鼻者,一下成了落伍者。一群技术出身的IT人呼啸而至,大有掌握了先进思想武器,要改天换地重书历史的气势,要革传统出版的命,主导数字出版未来。
技术流的一大观点是,书的形式要彻底改变。我听过一种分类法,将电子书分做几个阶段:1.0阶段,将原有纸质书籍电子化;2.0阶段,纯粹的电子书出现,可能仅以电子格式存在,而不转换为纸质读物;3.0阶段,富媒体电子书时代,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书将彻底改头换面,加入视频、音频、动画、互动、链接,最终变成无所不包的多媒体产品,旧有的形式则像旧版本的软件,进入历史长廊展览。
这种分类隐含的逻辑是,电子书如软件一般,要根据硬件的成长不断扩大功能,增加表现形式,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升级过程。在如今技术条件下,实现多媒体的设想轻而易举,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越来越快的芯片,越来越大的内存可以收放自如处理多媒体文件,但是,这真是最好的用户体验吗?用户要看到阅读变成一个斑斓炫目的大杂烩吗?什么样的阅读体验才是读者所要?在PC还是互联网最主要终端时,多媒体杂志概念就曾热闹一时,却始终只是小众产品,为何用户对如此新颖有趣的形式不买账?
人类的习惯亘古不变,这和人的生理有关。阅读之所以是最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没有被百年来先后出现的电影、广播、电视取代,有其内在的逻辑。阅读的形式不妨革新,但本质却很难改变。“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是摒弃了外务,进入深沉思索境界的精神状态,是学而又思,沉浸式的体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好形式,尽管没有电视广播那么轻松浅白,却是一种可以由人来自我掌控的信息摄取方式。不会像电视,牵着人的鼻子走,混混然忘记思索探究,做人云亦云的看客。阅读是一种修炼,恰如呼吸吐纳采补灵气,是此往彼还,款曲互通的交流,是夜深人静时反躬自照,忽然照见内心黑暗中的一点萤火,于是,一个宇宙骤然爆发。
人只有专注,才能咀嚼吸收到最美妙的营养,转化成自身力量,感受到美味带来的惬意满足。不是满汉全席摆一桌子,样样只好吃一口,品不出滋味,尝不出名堂。这类华而不实地宴席只适合公款消费,偶一为之,算是见识过山珍海味了,但除了供向他人炫耀外,并没多少实际作用。在纸质书时代,过多的注释会破坏阅读整体的延续性,尽管对于有些书籍,注释是无法避免的。到了互联网阅读、多媒体电子书、App应用,充斥着音效、动画,不时插入视频、加入链接的阅读进程,简直如电影看到一半插播的广告,对于阅读整体的体验破坏远大于助益。我不排斥在“林肯公园”乐队的自传里加上音频或现场演唱会的视频,但如果为《红楼梦》加上古筝,就算是名家名乐,也是对阅读的无理打扰。有时,音频、视频不但不会扩展书籍的体验,还会破坏文字背后无限的想象空间,僵化、枯燥、浅陋,像一个废话连篇不知沉默的人,徒增厌倦。
书籍内可以加上链接,引导读者去了解更多周边的知识,以更多样的形式来获得深入体验。书籍也可以引入互动因素,批注、分享、交流、互动,尤其在教科书等需要互动的内容上。但是,这只是阅读的枝蔓,像饭前的汤,并非本体,更不宜本末倒置,把外务当成内功来练。技术提供了阅读无限延展的可能,但内容不是多多益善,一个人专注度有限,这种对阅读状态的打扰,不会拓展深度、广度,只会让人囫囵吞咽难以消化,或根本就是吞下一堆垃圾食品,看上去果腹,却毁了身体。
孙子兵法所谓:“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数字出版要模拟互联网阅读体验,把图书变成软件和应用,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以虚抗实了。无论一本书里加入多少视频、音频,也不过是巨舰之于沧海。数字出版所要做的,是筛选内容,引导用户专注阅读,而不是用技术手段载用户到信息的海洋内,让他们自己游泳,在茫茫海上寻觅方向。技术流们在意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视觉体验,但视觉体验从来不是阅读的核心,而是影视的专长。每一种工具有各自的应用环境,飞机虽快,并不适合停在自家后院每日代步。
但是,不要误以为既然内容第一,形式就不必挂怀。这是另一类出版人常犯的毛病,只关心版权内容,不关心展示形式。动辄强调拥有多少版权,有多少名家签约,却不关心呈现给读者的样子。即便是纸质书籍,装帧、版式、字体,也要精心打磨。数字出版,不是弄一个TXT文本了事,编辑若不想被技术淘汰,生存的价值就在于内容的筛选、发掘、审核、编排,一系列深加工的工作。要琢磨如何在硬件终端上展示书籍,利用软件的特性来完善体验。不同的硬件、各异的内容,一定要有差异化的策略,寻求最完美的表达,这是考验数字出版者水平高下的重点题。抱持着旧有形式不放,一心要在硬件上实现纸书上的阅览效果,那是要用西餐的调料做中餐,殊不知,不同载体有自己的特性,生搬硬套,既不能超越纸书的强项,又不能发挥硬件的优势,落得上不能登高下不能接地,两处茫茫。
不必视数字化为洪水猛兽,也不可保持旧日思维,固步自封。数字出版的未来一定不是某种具有无可置疑先进性的形式通吃天下,其他方式纷纷臣服淘汰的历史进程,而是新旧融合与承继,简单与繁复并存的时代。技术会提供更多形式,不同用户的需求,相异的硬件特性,针对性的内容特点,将催生多样的图书形式。数字出版不会排斥形式的革新和多样性,儿童书可能是图文并茂声像齐举,教科书可能是互动交流动画演示,娱乐性书籍会声像同步,百科全书将用检索和标签来实现轻松调取,图书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实时更新,成为一本永不会过时的著作。然而,最基本的阅读仍会秉承许多原有的形式,数字出版是对阅读体验的扩展,而非颠覆。即便纸书也不会完全消亡,只不过由大众化的阅读载体变成小众化的精品体验。如果你手头还有纸书的话,好好保存吧,未来它们可能会成为昂贵稀缺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