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二)

(2014-08-16 18:10:45)
标签:

it

数字出版

ipad

读书

分类: 脱口而出


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二)

出版业的黄昏袭来了。在网上书店以低价、方便成为读者首选之后,美国多家书店纷纷倒闭,国内一些著名的民营书店,如光合作用、风入松、第三极一家家歇业关张,把舞台让位给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这些互联网巨头。尽管一些读书人满腔悲情,眼噙热泪,追溯泡书店、读闲书的旧日时光,书香温煦,白衣飘飘,初恋的长发披下遮住书页一角。是互联网破坏他们的阅读氛围,是互联网让他们的初恋不再看书,每天去淘宝流连于高跟鞋和代购化妆品之间。但这些自诩的读书种子一样上网站买打折书,一样在互联网上下盗版电子书,你让他们为书店的氛围花钱,他们无奈地说:“我们穷书生,没钱啊”,即便他们吃顿饭的钱就能买几本精装书。铁杆粉丝不支持,传统书店难道还指望早已不读书的路人甲倾囊相助不成?


出版社也不得不趋附网上书店,毕竟销量是生存之本,哪怕网站越来越大牌,延期结帐,索要进店费、促销费,乃至人头税、卫生捐,为了销量,出版社也只能低头。互联网正成为出版社最重要的通路,销售的支撑,不得不阿谀逢迎的大爷。但是,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网上书店和出版社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过一个甲方一个乙方,强弱均势不同。但一个更致命的东西出现了,它才要革出版社的命——数字出版!


2009年时,曾和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谈到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对方当作一件海外奇谈啧啧惊羡。2010年初,我在自己一本书的后记中再次提到kindle。但不过是在那里借题发挥,借kindle盛行惋叹阅读行为的衰败,指责人心的浮躁(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遗老般怀念墨香书香纸张沉甸甸的手感。那时,我还没见过kindle的真容,不过是基于网上几张图片、几段报道的想象。对多数出版者和作者,甚至还没听过这个名字,听过的也认为还停留在奇技淫巧阶段,听听罢了,不曾想会对自家的生计有何影响。短短一年后,乔布斯的iPad出现了,乔布斯做他的新品现场秀时,苹果自家的图书平台iBooks成为炫亮的一笔:逼真的翻页效果,方便的书签、批注功能,古雅质感的书架,以及背后的iBookstore书城,都显示出ibooks并非乔布斯向传统图书的致敬之作,而是在发起挑战。出版业的人蓦然发现,传说中替代纸张的东西真的出现了。


以前,无论互联网如何方便,在PC上阅读还是有诸多障碍。没人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随时看书,既要等待漫长的开机过程,又要费电,时不时担心电力难以为继。摊在膝盖上,不但沉重,逐渐升高的温度,还如烤箱炙烤着大腿。眼花缭乱的屏幕难以获得沉静的阅读体验,除了某些人在大庭广众下,把端着笔记本看书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外,很难导入阅读的情境。但现在不同了,人人有了一台放在手提袋、裤兜里的手机,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直到裤兜接受不了,功能越来越智能,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一样能用来看书。随手翻出来,任何时间、地点开始阅读。管他人潮如涌,飞机起起落落,打开手机我就是仗剑的侠客,御侮的将军,是驾着小舟赤壁下饮酒朗吟的苏东坡,是李隆基望着沐浴方罢云鬟如瀑的杨玉环;管他荒村野店,犬吠鸡鸣,我照样在纽约摩天大楼的阴影里和马克·吐温一起朝那个镀金时代吐口水,在托尔斯泰的客厅里看娜塔莎旋转迷人的舞步。


屏幕的分辨率愈发高了,苹果iPad的“视网膜”屏幕有2048×1536的分辨率,彩色的图片完美呈现,这是纸张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采用e-ink电子墨水技术制造屏幕的kindle,清晰度可达到1668Dpi,一般纸书也不过是1200dpikindle轻薄只如一本一两百页的小书,却可以放置几万册图书,仿佛《西游记》里神仙手中的宝物,张开口,天下好书尽入彀中。能持续看一周而不用充电,弥补了各类电子设备续航时间短的弊端。纸张自诞生以来,最强悍的对手终于逐次登台。闪闪亮亮的屏幕凝视着散发油墨味道的纸张,纸张从冰冷的屏幕后面感到了一种比火焰焚烧更可怕的温度,吞噬着它们的未来。


有电子阅读行为的人,已经数以亿计,纸书阅读萎缩仿佛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尽管年年有关于阅读行为的调查报告出炉,显示人们仍钟情于纸张上的阅读体验,但读纸质书的时间,远不及互联网上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多,宛如古代交通工具缓慢,从一地到一地往往历经旬月,人们多数时日只有耗在家中,现代交通工具迅捷,我们在路上的时间反倒多了。纸质阅读就像留在家中的时间,逐渐缩水,看本书也像难得的晴空丽日,值得感慨赞美。哪怕你固执地相信纸书不死,赞美墨香怡情和翻阅时的随性,也阻挡不了地铁上随处可见拿着各类设备看电子书的人,抱着厚厚纸书在地铁上的是恐龙级文物,获得的不是尊敬敬仰的目光,而是诧异不解的神情。


电子设备上的阅读和纸张完全不同,手指轻轻滑动自然转到下一页,软件也许可以设置翻页音效,但绝不是温软轻柔如沙沙细雨,而是咔嚓一声仿佛拉上枪栓。翻页当然没有纸书方便自如,但软件会记录你读过的页码,书签功能会让你随时带到曾看过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你随时可以从裤兜里拿出一摞书,通过移动互联网,更新阅读内容,无论你身在何处,书籍信手拈来,像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轻轻取下一本书摊在膝头。


IT技术给了阅读全新的载体,容量更大、获取更容易、形式更丰富,令年轻一代感觉亲切的阅读方式,数字出版的时代已不可遏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