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四)

(2014-08-24 11:07:42)
标签:

it

数字出版

阅读

图书

穿越

分类: 脱口而出

 

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四)

K·罗琳在Pottermore网站开售《哈里·波特》电子书,一个月卖出了三百万英镑码洋,出人意料,正版发售后,网上的盗版电子书不升反降,出版社一直以为读者都是贪便宜的无赖,却惊奇发现读者原来也愿意为正版电子书付费,不是去下载免费却错漏百出的盗版电子书。《大英百科全书》发行了244年之后,在2012年宣布停止印刷,取而代之的是在线和电子版,因为有维基百科这样无所不包,又与时俱进的线上百科全书在,再买一套厚实如墙的《大英百科全书》纯粹成了装饰品。


亚马逊在2011年宣布kindle平台的电子书销售超过了自家网站图书精装本的销售,kindle全球估计已经有了上千万用户,e-ink电子墨水技术在模拟纸书的阅读体验有了长足进步。苹果iBookstore上线十一个月,图书下载量超过了一亿次,App Store平台上其余各类图书应用也销售喜人。国内如掌阅、多看等图书阅读客户端,盛大云中书城、豆瓣阅读等数字图书平台赢得了大量用户。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近日宣称了有了七千多万用户,数字图书在终端带动下,似乎进入了井喷期,数字出版将在未来全面超越传统出版的论调如今鲜有人再质疑。


但是,数字出版远没有成熟。客观原因是,没有一种稳定的技术提供统一的阅读体验,不同终端之间的兼容不易,造成数字出版物没有统一标准。做一本书,要适配不同的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客户端,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工作量巨大。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消费者尚未达到规模,多数用户还不习惯数字阅读,没有培养出为优质电子书内容付费的习惯。一本书的数字版权收入,常常少到令出版社忽略不计。数字出版平台一个个高调登台,一时风云际会,雷声撼地,恍然要重整山河,倏然一阵大风起兮,片云无存,久盼的甘霖没了踪迹。数字出版平台多数是赔本赚点击率,有的甚至点击率也没赚到。没给最大多数作者带来见得到,足以诱人的利益,作者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数字出版也就丧失了最坚牢的内容基础。没有内容,还奢谈什么出版!


但技术从来不是问题,时间的磨砺将使之圆融。用户培养速度往往超出最大胆的预期,像一个稚气的儿童晃眼间就变成不羁的青年,在互联网刚刚起步时,很多业内人士觉得让用户使用网上银行,需要艰难的培养,短短十年间,网上银行已成为多数网民操控自如的服务。还不习惯付费读电子书的用户,未来也会逐渐接受新的数字图书形式,数字出版平台在经历阵痛之后,终会形成如App Store和电商网站一样的忠实用户群。数字出版最大隐忧,不在技术、不在形式,不在用户对阅读载体的使用习惯,恰在于阅读行为本身。


奔波的现代人,时间变成了鞭子抽打你,人如永动机,靠内心强大的电力支撑着不停上窜下跳,惟恐天下不乱。股市行情,期货涨跌,KPI指标,房东的催款电话,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猪肉价,收费越来越高的义务教育机构,要钱更要命的医疗场所。我们上了人生的高速公路,却发现堵车更严重,大把的时间就这样流逝了。想要挪出大块时间来看书,也并非不可能,但珍惜时间是我们时代的座右铭,腾出时间来也要用在聚餐、打麻将、看美剧、泡夜店、煲电话粥、没几个人真的腾出时间看书,就算看也是学习进修拿文凭拿证书。真正的“闲书”,无关经济,无补升迁,无益发财的,只有在百无聊赖之际,才偶然翻来读读。碰上勇猛精进的事业型人士,看完还得责怪自己:“我怎能如此堕落!”


真正为了心灵渴求的阅读在减少,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和方便性,让大量无用信息如城市垃圾,污染生存空间,毒污空气,侵蚀土壤。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在电子阅读时代大行其道,阅读呈现出畸形成长:一面是消化不畅,一面是营养不良。在互联网上,一群面黄肌无力的人,又一副吃饱了撑的亢奋状,他们百人中未必有一人有耐心读完一篇千字文,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似是而非是常事。在互联网上的几百万点击率听上去很惊人,宛如一个书籍销量几十万的畅销书作者。但实际上,全是匆匆过客,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旅行团参观名胜一样走马看花心浮气躁。我曾碰到不少读者,一共一两百字的文章懒得看完,只看了头两句就开始评论,议论倒比文章本身还长,驴唇不对马嘴,还声高气壮。网站上到处是耸人听闻的题目,他们抢走了街头小报的生意,并且将之光大发扬,用互联网的速度把春风吹遍了大地。中国移动做手机阅读,虽有上亿用户,但卖得最好的书都是穿越、玄幻、言情。故事里,我们要回紫禁城,进大明宫,做皇帝,做妃子,三宫六院外加外面投怀送抱的,和七八个阿哥皇子搞多角恋爱;我们能飞天遁地,往来虚空,不用吃饭喝水,只要打怪除妖,玩游戏一样修炼打怪过关,顺便勾引几个仙女;我们是家境贫寒的小家碧玉,碰上一个帅哥温柔体贴,爱得昏天黑天愁云惨雾,忽然有一天帅哥开着劳斯莱斯接你去六环路飚车,原来他是亿万富翁一直隐藏着身份,就为了给你惊喜;写作人坐在计算机前,两耳不闻窗外事,读得也不是圣贤书,怎么新奇怎么写,怎么荒诞怎么来。我对原创小说并无恶意,其中也有不少优秀作者,但更多是为了挣点击数、拼读者,不停砌字,哗众取宠的匠人。读者则是“三低”人群:“低年龄,低收入,低学历”。读者当然不能按这类标准划分,但从他们的阅读内容不难看出大众阅读的取向。他们的阅读不是汲取力量,而是放松大脑,好像看A片,不为情节,就为了荷尔蒙。


倘若阅读成了抚琴吟诗一样的行为,成了小众不识时务迂腐落伍的行径,羞于见人的勾当,载体和形式还重要吗?只有具备实效的图书,浅俗猎奇的文字,我们失去了阅读的环境、心境、意境,数字出版不但回天乏力,还会成为助纣为虐的利器,加速阅读水准的堕落。没有人再为了心灵的滋养、灵魂的修行而阅读,这是才数字出版最大的挑战。


数字出版也许会横扫一切,但假如没有了阅读的氛围,创造出来的也只是文化的垃圾。从龟壳、竹简、纸张上一路绵延而来的人类智慧,会在数字制造的海量垃圾中,如盐之投于水,溶解淡化消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数字出版向何处去,存乎读者的品味阅历,存乎出版人的素质襟怀。幸好,未来并不仅仅由大多数人的风气左右,即便海一样辽阔的水域,也会被不断涓涓汇聚的物质变咸。文化看来细碎柔弱,却默化潜运丝丝渗透,如脉博,隐蔽而强劲,不息搏动。数字出版一样会以互联网的速度加速文化传播,用SNS的手段为读者推荐分享精神的盛宴,用电商平台实现作品和读者的对接,降低图书成本,让作品更快和读者见面,用新的硬件特性丰富图书的表现力。方式可以多变,心却不可躁乱,只要阅读的一缕魂魄尚在,书就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