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数字出版的未来(之一)

标签:
数字出版纽约时报传媒阅读 |
分类: 脱口而出 |
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纸张,洁白、平展、坚韧,延展生命的体验,抵御时间的侵蚀。帝业虚空,但竹帛不曾云散烟消,长久无声的人类历史,在纸张中得以赓延。
阅读和纸张曾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词语。在纸张之上,有了书法,有了印刷术,有了书籍、报纸、杂志,薄薄的一页纸,承载文明的巨舰驶过无知的海洋。数千年来,人类习惯了纸张,即便工业时代带来技术革命,印刷由铅印变成激光照排,纸张作为最终承载物的地位也从不曾被撼动。纸张可以傲视一切文明的产物,因为它是文明根基所在,是代代文明人仰赖相传的薪火。这种骄傲一直延续到互联网出现,延续到IT设备、IT技术普及。
IT颠覆了信息存储、信息提取的一切传统。在美国发射的飞往宇宙,探询未知生命的“旅行者”号飞船上,放的不是一套牛津百科全书,而是一张光盘,刻着人类的讯息。科学家说,理论上,真空环境里的光盘放一万年也不会磨损,地球上所有的书风化成灰,光盘还在。在地球上,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胜过古往今来一切图书馆,博尔赫斯说过,天堂应该像图书馆的模样,拉里·佩吉会说,天堂应该像Google,想要什么,搜一下,马上送到你眼前。PC是家中必备设备,你可以在上面阅读任何搜索得到的内容。一个T容量的硬盘能储存几千亿的文字,古往今来的书籍都放不满1P(1024T)的硬盘,放在家里,世界上所有伟大图书馆都将汗颜。但取用却只要搜索一下,不用把厚厚如砖头的书籍堆在案头如封似闭,供人随时查阅,不必面对面染秋霜的图书馆管理员,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内爬梳的人情何以堪?
报刊杂志的销量日渐颓靡,幼时自行车如潮涌的北京街头,无数人在报摊前买一份北京晚报,回家后彼此传阅,成为一家人的娱乐焦点。我自2000年跻身IT行业,和报纸就日渐生分,现在追忆十多年来买过的报纸,加在一起也不过超过50份,杂志不超过20份。网络上到处是新闻,我不会花冤枉钱买份三分之二版面是广告的报纸看。有时实在分不清究竟报纸里夹广告,还是买了一份广告,附赠新闻。但也不能责怪报社,销售量日渐萎缩,再不靠广告盈利,哪有资金支撑这么一个大摊子。无冕之王的记者,也得到微博、BBS里找新闻,编辑到博客上约作者,营销人员靠和网站合作宣传推广为自家报纸招揽读者。传统媒体人一面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一面痛恨互联网夺去了多少用户多少财源多少饭碗,爱恨交织情仇互现,但谁也不敢再小觑互联网的力量,避不开电子阅读逐日蚕食吞噬的趋势。
但互联网媒体不会只满足于转载报纸杂志的文章,他们也要产生自己的内容,培育自己的读者,要在传统媒体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大厦。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媒体挤占了公众的阅读时间,又免费又快速,拿走了大半广告费,传统媒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叱咤风云的百年老店一个个在新潮流下不及追赶,衰微直至败亡。美国的《读者文摘》、《洛杉矶时报》纷纷倒闭清算,《纽约时报》、《时代》这类标志性报刊销量逐年下滑,不得不重彩新妆,迅速拥抱数字出版,试图跟上电子阅读的风尚,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老媒体日暮倚竹幽怨怅惘的样子哪怕脱尘绝俗,也耐不过天寒风冷,长夜难熬。
中国的传媒市场化程度不及美国,压力看似小一些,但风暴来袭前的阴云已自西方滚滚而至,空气中隐隐含着风的腥味,先知先觉者开始以探询的目光投向西方,那个最先进IT技术的发源地,正在引领阅读方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