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沉默——指月闲话之八十九

标签:
王小波品特沉默买超读书 |
分类: 指月闲话 |
王小波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说:“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 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但说中国人是沉默的,似乎和我们所见所闻多有不符。比如,自从中国人有钱之后,出国旅游成了土豪们很热衷的娱乐活动。中国旅行者走遍全球没有多久,各国人民都知道了中国人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和我们有同样习惯的还有韩国人)如果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无休无止,不分场合的聒噪,至少在多数国家算不得沉默的大多数,而要归类到喧闹的极少数。
哈罗德·品特有句话,无意中解释了中国人这种行为的根源,尽管他说这句话时,和中国人毫无关系。他说:“有两种沉默,一种是没有说话,另一种是滔滔不绝。”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滔滔不绝,也许是后一种沉默的表现。
以前有一个段子,说外国人在议会吵得脸红脖子粗,跑到街上沉默温文;中国人在大会上沉默温文,跑到街上吵得脸红脖子粗。这有故意贬低中国人的倾向,爱国青年大可不必理会。但某些不需要沉默的场合,中国人习惯选择沉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钢管砸在无辜者的头上,枪口瞄准无助的人群,只要不是加于己身,我们就用沉默的观看和沉默的躲避来面对。
王小波还说:“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些不愿意说的话来代替沉默,但这样的状况还不如沉默。所以,我们宁可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保持沉默;有时,因为沉默的太久,我们用一种喧闹来填充沉默,让自己忘掉沉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