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闲书过眼录之《辛亥:摇晃的中国》

标签:
读书历史辛亥革命张鸣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十三、《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鸣笔下的辛亥没有太多的数字统计,没有经济分析,政治权谋的深邃剖解。《辛亥:摇晃的中国》算不上严谨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历史随笔。张鸣不过是把当年散落在报端和当事人零零星星的记述,加以梳理,呈现在百年后读者面前。作者力求通俗易懂,在史料选择上也从小事入手,不是考据严谨、论述精微的严肃历史著作,却给予一种新的视角审定历史的面貌。
讲故事,揭历史的八卦,,总比科学理性的分析和高屋建瓴的定性读来更有趣味。由历史学者的角度看,这样的历史著作不够严谨深刻,但历史毕竟不是全给研究者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句子,我们从小背得烂熟,真坠入历史的迷雾,又常常盲人摸象一样,为偏见成见所困。张鸣描述的辛亥远谈不上全面,部分章节也带有个人色彩,从若干小事而推论整体的结论,总显武断。但张鸣不粉饰,不刻意曲解,从若干史料中试图还原当时的环境,以展现当事人真实的心态,这是一个史学者应有的态度,也应该是基本的态度。可惜,在我国,很长时间已来,竟成了高标准严要求。
揭开有意无意被屏蔽的历史真相,套用一句时髦话“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如镜,只有将这面镜子尽可能廓清,才能让真实展现,让对镜的人有切实的认识。一面模糊的镜子,或刻意弄出的哈哈镜,拉伸扭曲历史的镜像,当成笑话看未尝不可,就怕有人一直照着这类镜子,把虚假笃定为真实,免不了要吹亏上当,重蹈覆辙。不要说百年前的辛亥,三四十年前的事已被大量涂抹,一些人早已忘记了,一些人误把谎言当作了真实。
历史和今天如此酷肖,即便已历百年,中国的人思想结构知识体系做了大幅度更新,但某些利益之间的制衡取舍,政治权谋的纵横捭阖,人性的弱点和光芒,仍与当年一脉相承。当年先行者们面对的问题,无法解答的疑问,今天我们仍在思考,仍要践行。一代代人事的淘谢,常识的一次次重申,历史的一次次讲述,并非喋喋不休的无聊,而是必须去做,去思索的事。辛亥百年之后,先行者追求的自由、独立,人民的权利与尊严,仍是我们要争取的东西。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要为“天下人谋永福”,假若他在天有灵,见到今日之中国,一定会修正关于“永福”的看法。一个国家,并不能靠一蹴而就的革命实现永恒不变的幸福,幸福是一代代人不断争取追问的目的地,需要不断的修正方向,也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永远的和谐社会,我们不断需要新的革命革除内心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