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诗歌 |
从书架上轻轻巧巧拿下一本书随意翻阅,或在灯边安详惬意半躺半卧的阅读,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是一种奢侈,忙碌和浮躁,让阅读——这种需要宁谧心境和寂寞状态的精神享受成为一种罕见行为。而在60年代的中国,那是一种奢望。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谈到七十年代末文化解禁时的情形,特意描述了许多人如抢购稀缺物资般拥挤在一起购买刚刚重印的书籍,因为在十多年间,除了毛选、马列主义和鲁迅,其他书籍几乎无法从正规途径买到。正如在沙漠中渴望看到一片湖水,那个时代的人对文化的崇敬、生命的尊重充满了深刻体验。
当文化成为一种歌舞升平的纹饰点缀,我们渐渐的疏离了什么东西。很少有人再会因为写一本小说而被逮捕(当然,如果你的小说写的过于激烈,触犯了底线,还是会噩运缠身的,好在折中隐晦的功夫我们已经训练有法),似乎生命越来越接近于自由,而我们正不知不觉被另一些东西桎梏,忘记了思考和感受。在此引用北岛的话:“中产阶级生活的平庸在扼杀想象力;消费主义带来娱乐的同时毁灭激情;还有官方话语的强制与大众媒体的洗脑的共谋……”。一些看起来堂而皇之的借口,一些难以抵御的压力和诱惑,这是一个没有诗歌的年代。当每一个人只会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中国的现代诗歌成了一本装帧精美却充满尴尬空白的图书。
没有了时间玫瑰的香气,只有浅薄的散文、浮艳的小说,整齐划一的绿色草坪,修剪一致的树木,还有终年不凋的塑料花朵。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生命的香气让我沉醉,想起自己曾经要作一个诗人的梦想,如今却如此遥远。还是用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来做这篇冗长无聊文章的结尾吧:
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
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
人类摇晃的桌子。
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
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
前一篇:失落了玫瑰花园之四
后一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