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以前不该简化,现在不该复繁

(2009-03-05 00:09:20)
标签:

潘庆林

简体字

繁体字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汉字:以前不该简化,现在不该复繁
盛大林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潘委员列举三个方面的理由: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据3月4日《扬子晚报》)

 

潘委员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网络上,支持者和反对方已然形成两大阵营,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从网友投票的结果来看,双方都有不少支持者,但反对恢复繁体字的阵营略占上风。

 

现行的简体汉字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过于强调书写的方便,从而损失了文化的内涵。这对汉字来说,无异于一次阉割。不管论人数,还是讲渊源,汉字及其文化都应该以中国大陆为“基准”。但直到现在,港澳台以及整个“大中华文化圈”都还在使用繁体字,而拒绝使用简体字,这充分说明繁体字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而这种“一种文化,两代文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也确实是一个障碍。在各种文字中,汉字本来就是比较难学的,而简繁并用更是加大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这显然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综合来看,简化有利,但弊更大。

 

不过,说以前不该简化,不等于说现在应该恢复繁体字。有一个因素,汉字简化前并不存在,但现在却不能不考虑,那就是简体汉字已经在中国大陆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至少有两代中国人(港澳台除外)是在简化之后成长起来的,即使是在50年前完成语文教育的老人也都学会了使用简体字。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约定俗成的,既已通行日久,再改实在不易,而且改过来改过去,势必造成新的混乱。

 

人们现在所说的简化字,指的是1956年国务院发布的简化字方案。实际上,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还发布过一个《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比如,“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等等。这个“二简”方案只在报刊上试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就“告一段落”,但很多“二简”汉字长期在民间流传。1986年9月国务院还专门发出通知,决定正式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的确,汉字的形体应该保持相对稳定,是否简化应持谨慎态度,是否恢复繁体也应持谨慎态度。应该承认,汉字前两次的简化确实失之草率,但既然已经通行多年并已被广泛接受,那也应该尊重历史和现实。个人认为,上次简化汉字不应该,现在恢复繁体字也不应该——不管怎么说,都必须深思熟虑,不能再草率行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