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理“白色污染”,关键还在“自觉”

(2008-01-10 00:10:13)
标签:

白色污染

塑料袋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治理“白色污染”,关键还在“自觉”
盛大林

今后,商场超市内的塑料购物袋将明码标价,并单独收费。旅客列车、客船、客车、飞机、车站、机场及旅游景区等也不得再向旅客、游客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国务院办公厅8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还规定: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一位专家称,“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据1月9日《京华时报》)

对塑料购物袋进行“限产限销限售”,显然是了治理“白色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的目标当然是应该肯定的。但新政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真的会“减少2/3”吗?我觉得这位专家的预想未免过于乐观了。

一项政策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取决于它被执行的程度。只有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那么,塑料袋强制收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打折扣吗?这几乎是一定的。

有人把塑料袋称为“方便袋”。之所以这么称呼,当然是因为塑料袋确实给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人们进商场,大都是随机的,不可能回家去取“布袋子”或“菜蓝子”之类的东西。“空手而去,提袋而归”,购物者几乎莫不如此。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习惯,是很难改掉的。说起大道理,人们都能理解“限用”政策,但在行动中,恐怕得不到大多数顾客的支持。

也许有人要说,新政策就是要用价格杠杆调节人们的这种习惯。只要商家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顾客自然会减少使用甚至不用。但问题是:商家就一定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这项政策吗?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哪个商家也不情愿免费服务。但营销要讲策略,绝不能因小失大。商场免费提供塑料袋,其实是一种促销手段。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让“上帝”不爽,很可能得不偿失。虽然国家出台了必须收费的强制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顾客兜里掏钱很难,“让利”还能难倒商家吗?再不行,象征性地收一点,比如一个袋子一分钱,这跟免费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专家称,他曾经帮助厦门大学举办过“无塑料袋日”活动,当天使用塑料袋收费一角钱。结果,原本一天3500个塑料袋的用量减少了3000多个,减少幅度在85%左右。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也举行过这类的活动,塑料袋的减少幅度也在八到九成。这肯定是专家们认为“有望减少2/3”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实,这些活动是不足为凭的:一,这是“活动日”的情况,而不是平时的常态。活动当天肯定举行了高强度的宣传活动,而且“无塑料袋日”这一活动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诱导。二,活动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比较强。三,收费标准比较高。四,其他地方都没有收费,对人们的“方便”习惯几乎没有影响……

不能说“塑料袋收费”等新政将是无效的,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强制性政策的效果非常有限。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白色污染”呢?关键还在“自觉”,即让大家都自觉自愿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通过各种手段让人们都充分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并愿意“从我做起”。实际上,国务院下发的《通知》也专门强调了这一点。

当然,“提高意识让人自觉”也是老生常谈,而且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我们必须明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绝不是一蹴可就的,更不是一个文件就能搞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