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贫困大学生理应“坦然面对贫困”

(2007-09-18 01:57:34)
标签:

时事评论

段军鹏

王旭明

贫困生

国家助学

分类: 杂文时评
 
贫困大学生理应“坦然面对贫困”
盛大林

段军鹏,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一新生。来自宁夏自治区固原市的一个低保家庭,家里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妹妹。高考后,他试图打临工失败后,决定上街卖菜。当这个戴眼镜、穿校服、嘴里还不断吆喝着的“小老板”推着一车蔬菜出现在原州区中心路市场时,恰巧碰上了来当地宣传助学政策的教育部官员。见他毫无羞惭、毫无愧色,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问他:“你不难为情吗?你可是高材生。”他回答说:“这怕什么,苦难谁都有,就看你怎么闯过去。”段军鹏这种坦然面对贫困的品格,让教育部的官员和随行的记者都感动。王旭明在许多场合多次提高段军鹏,并称赞说:“像段军鹏这样的大学生,才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据9月17日《今日早报》)

一个即将踏入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愿意与“引车卖浆者流”为伍,而且毫无羞惭地吆喝着……如此“坦然”地面对贫困,实在令人感动。

近年来,随着大学学费的不断增长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里的贫困生比例及人数也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助学措施,比如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并逐渐扩大资助范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为此,国家每年资助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问题。高校里依然有不少生活非常贫困、学业难以为继的学生。

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该保证获得深造资格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政府甚至作出了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硬性规定。但作为贫困大学生是否就应该“等、靠、要”呢?能不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然而,事实上,不仅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在“等、靠、要”,而且在“等”来之后还要提出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不要公布自己的“贫困生”身份、不能公开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等等,他们说贫困是“隐私”,公布了很伤自尊,云云。与此相伴而生的是“扮富”现象: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与家庭富裕的同学们比吃比穿,别人买手机他也要买手机,别人卖电脑他也要电脑,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很贫穷;有的贫困生为了掩饰贫困,拒绝父母来学校探望,
甚至把执意来校的父母说成是“亲戚”……

其实,作为一种人格权的“隐私”与反映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困”,很难扯上干系;更重要的是,国家助学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必须配之以相应的监督体系,比如资格审查以及公示制度。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要享受某项公共福利,就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这实际上也是为了贫困生的权益。试想:如果你不能让别人确信你的贫困,别人凭什么帮助你呢?

诚然,贫困绝不是一种光荣。“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但贫困也并一定就是罪过。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能力不够、好逸恶劳等原因之外,也可能源于城乡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起点不平等等。只要尽了自己的力量,贫困就不再是耻辱。退一步讲,即使是耻辱,那也不是大学生的耻辱,因为家庭的贫困肯定不是大学生的责任——这有什么好遮掩的呢?又有什么好羞惭的呢?

20年前,国家助学贷款刚刚开始试行。作为一名新生,我马上报个名。我没有觉得自己当上“贫困生”有什么丢人,相反,我为自己能尽早减轻家庭的负担而自豪。

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贫困。极力掩饰家庭的贫困、甚至伪装不贫困,其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坦然面对贫困”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我相信,当段军鹏大声吆喝着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没有人会“看扁”他;相反,会有很多人觉得他很“高大”。更重要的是,这种“坦然”必将帮助他早日走出贫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