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唤“绿色GDP”不如呼唤民主

(2007-08-20 21:10:20)
标签:

时事评论

绿色gdp

政绩考核

李德水

王金南

民主

分类: 杂文时评
 呼唤绿色GDP不如呼唤民主
盛大林

“绿色GDP研究还在继续,只要主管部门不叫停,这个项目就还会继续。”8月9日,“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接受采访时说。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曾表态:“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 王金南也对媒体表示,“绿色GDP”将“无限期推迟发布”。随后,一项公众调查显示,96.4%的公众仍坚持认为,“我国有必要进行绿色GDP核算”。国家统计局前任局长李德水则对绿色GDP核算公开表示质疑:“我们有必要计算绿色GDP吗?”(据8月20日《中国经济周刊》)

自从几年前提出“绿色GDP”这个概念以来,公众就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人们都在热切地期盼着绿色GDP核算报告的出台。然而,“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两三年,盼来的却是“无限期推迟”。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一份核算报告,为什么迟迟不能发布?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抵触情绪很大。因为一旦有了“绿色GDP”,各地的GDP都要大打折扣;而折扣的不均将影响各地的政绩排序。二是绿色GDP的核算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由于对资源和环境损失很难量化,而且国际上也没有一套合理的核算体系可以参考,所以核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些难题,“摸”也摸不出方向。比如,阳光、空气、水等资源由于无法在市场中交易,因而很难计算其价值。再比如,上游省份的污水排放影响了下游的省份,那么核算绿色GDP时应该给哪个省扣减?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可以抛开不管或者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的话,那么第二个原因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管科学不科学,非要弄出个“绿色GDP”,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这样一堵墙面前,我们的确应该想一想:其他国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这条路非走不可吗?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是什么前景?

中国的很多问题,一般都可以在发达国家找到可资借鉴的做法。但在绿色GDP核算方面却找不到先例。为什么?因为人家根本就不这样做。那么,它们是怎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呢?它们的环保工作为什么做得那么好?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依靠民主与法治。任何一个地方,环保做得怎样,当地的居民最有发言权。如果官员不重视环保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或者做得不好,那么居民就不投他的票,甚至把他赶下台。

或许有人要问:没有污染方面的指标,居民们怎么判断当地环保做得如何呢?答案是:虽然没有指标,但居民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污染不可以“计算”出来,但居民可以“感知”出来。一个人的“感知”可能不准确,但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感知”却不会有大的偏差。作为一方的地方官,不是要达到某一个“技术指标”,而是要让大多数选民满意。

中国的环保为什么做不好?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民主。有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而当地的百姓又拿他没办法,因为他们的乌纱帽掌握在上级的手里。当地老百姓是否满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上级满意。政绩都是上级来考核、绿色GDP也要由上级来核算,这本身就是“唯上”的反映。且不说,所谓“绿色GDP”很难科学地核算出来,即使有了科学的“绿色GDP”数据又能如何呢?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中国环境之恶化人所共知。“科学发展”的口号天天挂在嘴上,环境保护工作却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难道有了一个“绿色GDP”数据就能扭转这个局面吗?每年公款吃喝几千亿、公车消费几千亿……这此数据够触目惊心了吧,计算出来了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民主,有了“绿色GDP”也没有用;有了民主,也就不需要什么“绿色GDP”。因此,呼唤绿色GDP,不如呼唤民主。“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这杆秤能称出所有东西的重量,当然也包括所谓“绿色GD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