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我为什么“偏执”于黄静案?
盛大林
五天之内,我已经写了四篇关于黄静案的评论了。有网友说我“过于偏执了”。
黄静案至今已经三四年了。从侦查、起诉到审理,几年来媒体曾数次报道,但我此前我没有发表一个字的评论。事实上,我没有太关注这个案子,因为我觉得这么受关注的大案肯定有很多人评论,少我一个也不少;而且如此举国瞩目的大案,司法机关想来也不敢太放肆。直到十几天前一审判决的报道,我都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对此案的情况,我只知道大概的轮廓。
我真正关注此案,是从判决后的“媒体倒戈”开始的。《南方周末》一个多版的“反思”让我产生了究根问底的冲动: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媒体怎么会突然转了“风向”?以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网民和媒体“不理性”?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和评论者突然开始“反省”自己?仔细阅读了几篇有关黄静案的报道后,我终于知道了基本的脉胳,也知道了此案遗留下来的疑问。但我随之又糊涂了:既然还有这么多的疑问,既然案情并不是很清晰,那就是说以前的舆论还不一定是错的,媒体为什么这么急着“反思”呢?眼看着这个案子似乎就要盖棺论定了,我很不以为然,于是写下了《黄静案的法官应该“判后答疑”》一文。我想告诉人们:这个案子并不像媒体反思后的那样,似乎无可挑剔。
上文贴进凯迪后,有网友指出拙文有很多事实上的出入,并建议我看看判决书全文。在百度上找了好半天,我终于找到了判决书的全文。这一读不当紧,我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是越看越觉得有问题。我从后来的阅读中,发现了很多判决书没有涉及的问题。这些且不去管它。但作为一份判决书,总得自圆其说吧?然而,这份判决书真的没有做到这一点儿。于是,《黄静案判决中的“乾坤大挪移”》和《黄静案法官,你还要什么证据?》先后出炉了。
然后,我又想起了黄广明的那篇《“疑罪从无”原则的胜利》。当初只看了眼标题,因为刚受“反思”影响的我,已经倾向于认为黄静案判决确实是“疑罪从无”了。现在不一样了。黄广明凭什么断定这是“胜利”呢?再一细看,我哭笑不得——原来,他连最基本的案情都没搞清楚,就在那夸夸其谈了。“偏执”的我岂能放过这个靶子?写这样的文字很容易,不一会儿,《黄广明先生,你搞清楚基本事实了吗?》就诞生了。
在情况没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我对黄静案的“偏执”要告一段落了。这是我第一次就同一个案子撰写四篇以上的文字(几年前的刘涌好像只写过三篇),确实有“偏执”之嫌。说明一下,算是小结。
最后,我还是想提醒关注过黄静案的朋友,不要这么草率地停止关注和思考,黄静案不应该就这样了结——这就是我要写“第五篇”的主要目的。
盛大林
五天之内,我已经写了四篇关于黄静案的评论了。有网友说我“过于偏执了”。
黄静案至今已经三四年了。从侦查、起诉到审理,几年来媒体曾数次报道,但我此前我没有发表一个字的评论。事实上,我没有太关注这个案子,因为我觉得这么受关注的大案肯定有很多人评论,少我一个也不少;而且如此举国瞩目的大案,司法机关想来也不敢太放肆。直到十几天前一审判决的报道,我都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对此案的情况,我只知道大概的轮廓。
我真正关注此案,是从判决后的“媒体倒戈”开始的。《南方周末》一个多版的“反思”让我产生了究根问底的冲动: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媒体怎么会突然转了“风向”?以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网民和媒体“不理性”?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和评论者突然开始“反省”自己?仔细阅读了几篇有关黄静案的报道后,我终于知道了基本的脉胳,也知道了此案遗留下来的疑问。但我随之又糊涂了:既然还有这么多的疑问,既然案情并不是很清晰,那就是说以前的舆论还不一定是错的,媒体为什么这么急着“反思”呢?眼看着这个案子似乎就要盖棺论定了,我很不以为然,于是写下了《黄静案的法官应该“判后答疑”》一文。我想告诉人们:这个案子并不像媒体反思后的那样,似乎无可挑剔。
上文贴进凯迪后,有网友指出拙文有很多事实上的出入,并建议我看看判决书全文。在百度上找了好半天,我终于找到了判决书的全文。这一读不当紧,我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是越看越觉得有问题。我从后来的阅读中,发现了很多判决书没有涉及的问题。这些且不去管它。但作为一份判决书,总得自圆其说吧?然而,这份判决书真的没有做到这一点儿。于是,《黄静案判决中的“乾坤大挪移”》和《黄静案法官,你还要什么证据?》先后出炉了。
然后,我又想起了黄广明的那篇《“疑罪从无”原则的胜利》。当初只看了眼标题,因为刚受“反思”影响的我,已经倾向于认为黄静案判决确实是“疑罪从无”了。现在不一样了。黄广明凭什么断定这是“胜利”呢?再一细看,我哭笑不得——原来,他连最基本的案情都没搞清楚,就在那夸夸其谈了。“偏执”的我岂能放过这个靶子?写这样的文字很容易,不一会儿,《黄广明先生,你搞清楚基本事实了吗?》就诞生了。
在情况没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我对黄静案的“偏执”要告一段落了。这是我第一次就同一个案子撰写四篇以上的文字(几年前的刘涌好像只写过三篇),确实有“偏执”之嫌。说明一下,算是小结。
最后,我还是想提醒关注过黄静案的朋友,不要这么草率地停止关注和思考,黄静案不应该就这样了结——这就是我要写“第五篇”的主要目的。
前一篇:黄广明先生,你搞清基本事实了吗?
后一篇:关于黄静案基本事实判断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