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贫困隐私”不应对抗“低保监督”
盛大林
7月3日、4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民政局通过当地媒体连续两天对目前市区享受低保人员名单进行了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低保对象的姓名、享受的低保类别和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等。此举引起了争议。很多市民认为这种做法民主、透明度高,值得肯定,但也有市民认为这种做法欠妥,不利于保护低保者的个人隐私。也有人认为,公示在社区等小范围内进行比较好。(据7月5日《东方今报》)
这个争议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贫困、低保待遇以及基本家庭信息是“个人隐私”吗?顾名思义,“隐私”首先要“隐”,不“隐”的“私”不算“隐私”。而贫困是很难“隐”的。某个家庭如果非常贫困,别人一般都能从其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等各个方面“一眼即知”。如果贫困能够“隐”起来,比如住的宽敞、衣着光鲜等,那就说明他并不贫困,至少没有贫困到应该享受低保的程度。更何况,既然因为贫困而申请了低保,那就成了“公共”事务,而不再是“个人”的事儿了。
第二个层面:即使是“隐私”,它能成为拒绝公示的理由吗?公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大家都看看谁申请了低保,他是否符合低保标准。“暗箱操作”的危害性,世人皆知。事实上,以前也确实发生过不少“开着私车领低保”之类的事情。为了保证公平和公正,透明和阳光是必不可少的。
低保金来源于纳税人。享受低保实际上就是接受公众的救助。作为公众,有权利知道低保资金都用到了哪里,这不仅是对低保户的监督,而且也是对政府的监督。一些低保户计较“贫困隐私”,无非是觉得“面子不好看”。但不能为了这点“面子”,而牺牲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面子”是精神需求,“低保”是物质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物质需求理应高于精神需求。从逻辑上讲,你不让公众知道你是否贫困,公众有什么理由帮助你呢?
也许有人要说,“人活脸,树活皮”,我就是要把“面子”看得非常重要,就是不想被“示众”。可以。但既然如此,那就不要申请低保。事实上,大学贫困生为了“面子”而拒绝救助的事儿时有发生。这是他们自愿作出的牺牲和选择。他们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如果因为贫困、学业确实无法继续下去,相信他最终会选择申请救助;如果他们在没有救助的情况下完成了学业,那就证明救助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须”的。把可能用在他们身上的钱救助更需要的其他人,还能让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公示理应没有边界。既然公示,就应该尽量扩大范围,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范围越大,越接近“公”的真义,社会监督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把公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走过场之嫌。
当然,低保申请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值得尊重。但低保户也应该理解公示的必要性、尊重公众的权利——“贫困隐私”不应对抗“低保监督”。
链接: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hnxw/20060705683.htm
盛大林
7月3日、4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民政局通过当地媒体连续两天对目前市区享受低保人员名单进行了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低保对象的姓名、享受的低保类别和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等。此举引起了争议。很多市民认为这种做法民主、透明度高,值得肯定,但也有市民认为这种做法欠妥,不利于保护低保者的个人隐私。也有人认为,公示在社区等小范围内进行比较好。(据7月5日《东方今报》)
这个争议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贫困、低保待遇以及基本家庭信息是“个人隐私”吗?顾名思义,“隐私”首先要“隐”,不“隐”的“私”不算“隐私”。而贫困是很难“隐”的。某个家庭如果非常贫困,别人一般都能从其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等各个方面“一眼即知”。如果贫困能够“隐”起来,比如住的宽敞、衣着光鲜等,那就说明他并不贫困,至少没有贫困到应该享受低保的程度。更何况,既然因为贫困而申请了低保,那就成了“公共”事务,而不再是“个人”的事儿了。
第二个层面:即使是“隐私”,它能成为拒绝公示的理由吗?公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大家都看看谁申请了低保,他是否符合低保标准。“暗箱操作”的危害性,世人皆知。事实上,以前也确实发生过不少“开着私车领低保”之类的事情。为了保证公平和公正,透明和阳光是必不可少的。
低保金来源于纳税人。享受低保实际上就是接受公众的救助。作为公众,有权利知道低保资金都用到了哪里,这不仅是对低保户的监督,而且也是对政府的监督。一些低保户计较“贫困隐私”,无非是觉得“面子不好看”。但不能为了这点“面子”,而牺牲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面子”是精神需求,“低保”是物质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物质需求理应高于精神需求。从逻辑上讲,你不让公众知道你是否贫困,公众有什么理由帮助你呢?
也许有人要说,“人活脸,树活皮”,我就是要把“面子”看得非常重要,就是不想被“示众”。可以。但既然如此,那就不要申请低保。事实上,大学贫困生为了“面子”而拒绝救助的事儿时有发生。这是他们自愿作出的牺牲和选择。他们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如果因为贫困、学业确实无法继续下去,相信他最终会选择申请救助;如果他们在没有救助的情况下完成了学业,那就证明救助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须”的。把可能用在他们身上的钱救助更需要的其他人,还能让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公示理应没有边界。既然公示,就应该尽量扩大范围,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范围越大,越接近“公”的真义,社会监督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把公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走过场之嫌。
当然,低保申请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值得尊重。但低保户也应该理解公示的必要性、尊重公众的权利——“贫困隐私”不应对抗“低保监督”。
链接: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hnxw/20060705683.htm
前一篇:钟南山误在没有“调查”和“研究”
后一篇:干嘛总强调凶手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