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掉“校中校”这个怪胎!

(2006-01-18 19:01:19)
分类: 杂文时评
打掉“校中校”这个怪胎
盛大林

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表示,今年停止审批义务教育新的体制改革学校,不准搞“一校两制”,更不准以改制为名高收费。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即“一校两制”,是指以体制创新的名义,在同一学校内分批次招收新生,而且按不同批次收费。这后来逐渐演变成“校中校”等现象。(据《东方今报》1月16日报道)

“校中校”这个怪胎是十多年前就出现的,虽然一直饱受非议,但一直滋润地存在着。

为什么说它是“怪胎”呢?因为它的存在完全不符合逻辑。

与“校中校”相伴而生的是“择校费”,而这对孪生兄弟是相对于“划片招生”而言的。如果没有“划片招生”政策,也就无所谓“择校费”,也就不会出现“校中校”。而“划片招生”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就近入学,不得跨片招生。这原本与学费的高低没有干系,因为如果拿高费就可以择校,那就不叫“划片招生”,而成了“看钱招生”了。也就是说,“校中校”是因“划片招生”而出现,其实质却又是反“划片招生”的——岂不怪哉!

按照“划片招生”政策,学校的所有资源当然都是为片内学生准备的,也就是说,学校有多少人的招生能力,那么片内就应该有多少孩子入学。但“校中校”却破坏了这个基本逻辑。假定某校常规在校生1000人,“校中校”有200人,那么,整个这所学校有多大的招生能力呢?如果说只有1000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它实际上招收了1200名学生;如果说有1200人的招生能力,它实际上只在片内招收了1000名学生,其他200个指标被片外的学生抢走了。不难想像:有“校中校”的学校在以招生能力有限为由拒绝片内孩子的同时,却又在招收片外的学生——“怪”之二也!

义务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教师的工资由财政支出,学校的基本投入也应该出自国库。国家办教育是为了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而不是为了赚钱。因此,免费是义务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一些公立学校挂着“义务教育”的牌子,却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甚至人为地压低常规的招生人数、扩大“校中校”的招生规模——这不也是一“怪”吗?

说“怪”其实也不怪。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怪现象,无非都是一个“利”字。所谓“体制创新”,不过是生财之道罢了。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长终于揭掉了“一校两制”的画皮。但要打掉这个“怪胎”,还必须施以“猛药”。


链接: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zgxw/2006011658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