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保的“窟窿”有多大?怎么填?

(2005-12-02 17:43:14)
分类: 杂文时评
社保的“窟窿”有多大?怎么填?
盛大林

看病实际上花了一二百元,但医保清算单上的医疗费却多达4000多元;医保账单上有某人高额的治疗费,但“患者”却不知道自己得过病、住过院;有一个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诊所上了半年的班,就亲手伪造了100多份病历……这事发生在河南省修武县。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骗取医疗保障金。(据12月2日《东方今报》报道)

看了这则新闻,我想起了两个关于社会保障金的大旧闻。

一是2002年的“国有股减持”。根据所谓《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按市场价出售部分股份。此举遭到了股民们一致的、强烈的反对。没过多长时间,国务院只好收回成命。这可能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以如此鲜明的方式否定自己。这个事件也成了中国股市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牛气烘烘长达十年的中国股市进入了持续的熊市,至今已三年有余。

二是前不久的“个人账户”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在解读“十一五”我国劳动保障政策时表示,为了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改革也受到了比较普遍的反对。

“国有股减持”是为了填“窟窿”,改革“个人账户”也是为了填“窟窿”。为了填补社会保障的“窟窿”,政府不惜两次“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就在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填窟窿”的同时,却有人在变着法儿“挖窟窿”!更让人震惊的是,“挖窟窿”者竟然还是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这难道不是变相的贪污或监守自盗吗?

这样的事儿还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在腐败现象无孔不入的今日之中国,我敢说,这不会是绝无仅有。

截至2004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的资金缺口也都很大。为了填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开征医疗保障税的提案。“窟窿”问题之严重,于此又可见一斑。如果一边在填,一边在挖,“窟窿”将永远也填不满,甚至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预防和遏制套骗社会保障资金的行为呢?

就修武县的这件事来说,手段其实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非常低级、拙劣。如此低劣的手法之所以得逞,取决于一个根本的条件,那就是“黑箱”——试想:如果每个医保对象的账户都在阳光之下,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这种“瞒天过海”的把戏还行得通吗?

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已经起草完毕,各地的政务公开工作也早已起步。然而,各地的政务公开都还只是浅层的、有选择的。很多重要的、敏感的领域,都还被捂得紧紧的,这就是“黑手”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

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操作中没有任何障碍。比如,把应该公开的账目放到互联网上,不但成本低,而且查阅方便。因此,政务能否公开,关键就看我们的政府部门愿不愿做、敢不敢接受公众的监督。

社会保障部门如此,其他政府部门莫不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