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报告一下,这周我又没新作品,因为时间实在紧张,上班忙工作,下班忙装修,没时间想点心,不想好了总感觉心里没底不敢动手,所以,还是等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再做吧。其实我挺着急自己做面包的,连续十多天在外面买面包吃,对啥也没兴趣,这两天改吃喜饼了
。
周六陪儿子赶场时,参加了一个焙友的聚会,我也不会做别的,凡我参加肯定是做面包的。
我八点多钟就到了,先用机器打了个面团,送去发酵时人也到得差不多了,便手工又揉了一个。发酵的间隙,插空烤了一炉巧克力豆马芬,乳化法的,就是第一张图左边的那个。是临时决定做的,配方就是毛估估,烤出来后大家都很捧场,我觉得糖放太少了,味道不突出。
因为是要做造型的,两个面团都弄得稍干了点,其实液体的量也到了六成半以上,只是不晓得在这个闷热的夏天,金像咋还是那么能吃水。
两个面团交替操作,有些手忙脚乱,忙着去看烤色如何就忘了这边还在饧面,最后出来的包不如在家里从从容容做来的好看。后来我急着去接孩子放学就先走了,只拍了第一炉出来的面包,就是第一张图中右边的那个。辫子包烤前表面啥也没涂,呈“之”字形挤上了墨西哥糊,洒了几片杏仁片,烤出来缝缝里是淡黄色的,很好看。
下面该人物出场了哈。

第一张图里的MM玩面团半年多,现在操作非常熟练,知道人家保持身材的秘诀是啥么?——每日晚饭后手工揉一个面团。说每日可能有些夸张,经常做倒是真的,所以她半年里进步非常快。她手边保鲜袋里放着的是个熊猫吐司,最近好多焙友在谈这面包,我也在研究中,想做好比较难的说。
第二张图里的阿姨为了这次聚会,特地跟LG请了假,让LG帮忙带小孙女。没等烤出炉她就先走了,还得回去给家人做饭,你们咱们玩烘焙的主妇们容易么!其实看到她来我挺意外的,我没想到这样年龄的人会如此热爱烘焙。
第三四张图都是焙友们在练习揉面,我比较在意对面团的感觉,面团每揉到一定程度都建议大家摸一摸,感受一下,对比自己在家里揉的,容易发现问题。
巧的是,我拍下来的全是朋友们低着头揉面的样子,喜欢看这样认真做事情的人,很美。
上周六晚上晴天TX很上火,原因是买了本新书,照做的结果很杯具。刚好我才买了那书还没细看,听她这样一讲来了兴趣,熬夜仔细看了这书的面包部分。不晓得是原来的韩国版没写还是引进版给排漏了,有的面包没有配方,有的有配方却会漏一样很重要的原料。书里写着“本书使用的都是现成干酵母”,联系前后文,俺判断这现成干酵母应该是我们常说的即发干酵母,而如果按照即发干酵母算的话,书中配方的酵母量大得有些吓人了,反倒是用同样克数的新鲜酵母还算合适。这书可把晴天TX给伤着了,坚决不许俺们群总谈引进版
。
我在做买书的决定时先看了网上的书评,后来发现,虽然是“来自千千万万读者的意见”,书评其实也是靠不住的。我二月份时买了本台版面包书,作者是个日本人,细看了几遍后我把这书放到不准备常看的那一类里了,因为同样的面包其它书里也有,而且配方跟过程图是有差别的,开篇第一个软式法国面包的液体量达到了粉量的八成以上,而过程图里的面团看起来液体量也就在六成左右;贝果面团是相对液体量比较少,书中的贝果面团配方跟软包似地。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这书的引进版,有的写着自己照着做其中的啥啥,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书中的面包都是中国人不常吃的,要做好挺有难度的,新手能一次就成功得是多高的天分啊。所以,那些书评是怎么来的想想就知道了。
书评不能信了,还信啥呢?信焙友的口口相传吧,再不就只好碰运气了。
买到自己不喜欢的书怎么办呢?别窝火哈,怎么着也能借鉴些造型、面团搭配什么的,再不济,就当学习怎么拍点心吧。
还是关于书,因为翻译的原因,有些名词被翻得怪怪地。手里有本刚买的书,配方中提到用“生奶水”,俺不明白是啥,翻去看原料图,还是没看出个一二一。思来想去,莫非这东西是——母乳?!
俺被自己的想法惊着了,想不到母乳还有这用处,俺要是真做包,难不成还得找金总借点儿?钻进牛角尖里几分钟后我终于走出来了,应该是“淡奶油”了(经焙友们提示,“淡奶”应该是更合适的说法)。类似这种不搭调的翻译经常在引进版的书里看到,俺想说的是,翻译不懂烘焙的时候,好不好翻完了找个懂烘焙的给校校呢?做不到这样的话,好不好题目上给大家留个英文名称做对照呢?
碎碎念了不少,就此打住。这周我LG要出差,我不用跟着他跑建材市场了,踏踏实实在家做包,咱们下周再见了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