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制作面包一年多了,到现在还算有一点经验,承蒙大家喜欢,不断地问我些相关的问题,考虑再三,打算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做成一个系列,从参考书籍、模具工具、基本原料直到烤焙过程的结束,我将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写在这里。
声明四点:一、这个系列的文章是我自己长期学习和操作的积累,是本人的心血之作,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二、我非专业人士,自己一直在学习,没有资格也不想“教”任何人,写出自己的总结是为了感兴趣的朋友在这里分享我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三、人是在不断进步的,我现时的观点可能会有错误,以后发现会有修正;四、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紧张,这些都是忙里偷闲写的,整个系列写完可能会拖得时间比较长。
现在资讯这么发达,通过博客、论坛等交流烘焙的地方很多,配方是满天飞,想到什么只要一搜索就会找到需要的,那就按照网上搜来做好了,还需要花钱买书吗?我的答案是要,而且非常必要。为什么呢?当然,我相信网上大多数配方是网友亲自实践出来的,是很实用的配方,但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我在这里实话实说,陈述自己看到的现象,不针对任何人,请勿对号入座):
⒈“改动”的问题。有很多配方是很经典的,讲究的就是一定的配比关系的,是不可以想改就改的,即使要改,那改动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大家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按XXX的方子,有改动”,这是什么样的“改动”呢。如果是做甜面包,您感觉太甜腻了,糖量减了几克,那还是可以;如果做布里欧修(Brioche)这样一款重油的面包,您嫌口味太重或面太不好揉,把黄油量从70%降到50%甚至35%都是可以的,但再减就不好了,油量少了,它就不是Brioche了。您照“改动”后的配方来操作,与它应该是的样子可能会相去甚远了。
⒉重图还是重内容。做出了好食物,再拍出好图片,美食美图相得益彰,那真是好享受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本着交流美食的目的来的,不是为了其他什么功利性的因素,但我的确看到了人有用买来的面包来冒充自己的作品。我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除了看成品图,还会看配方和操作过程,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款精美的面包,当时就想照做,所以细看了配方和过程,越看越感觉有问题,凭我自己浅薄的经验,那个配方和整形方法跟照片上的面包绝对不是一回事。谨慎起见,八卦的我照做了一回,结果很说明问题。
⒊各人理解不同,细节交代不够清楚。比如某一问题,对您而言是很简单的,所以在写过程时会不写或一语带过,对我而言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想深入研究一下却不知从哪儿入手。
⒋您所参照的人做的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滚圆的方法,我刚学做面包时,看到有人写道切割好后的面团尽量少碰,别把气体排走了,轻轻地整圆,松弛十五分钟后再整形,现在看来这是个大问题,但在那个时候我是把这奉为宝典的,因为我懂得少,谁做的漂亮我就照谁的做。后来慢慢发现了问题,我没法保证一刀切准,使得面团的重量不一致,影响成熟和美观;不做滚圆,整形又变得很麻烦;整个过程,不排气是不可能的。我参照的人还写了,最后发酵后的面团是非常软的,不能碰,刷蛋液也要尽量轻,刷蛋液要轻柔这是没错,可是我如何判断面团是否发酵完成呢,单靠目测是比较不准确的,用手轻压一下才会知道,不去碰面团怎么来确认呢。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手边一定要有至少一两本的参考书,一本书通常会从原料等基础知识讲起,虽然不是十分细致,却是比较全面。出书之前,作者通常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试验和校正,操作通常是很规范的,配方也会考究得多。
那么该如何看一本书呢?您可能会说,看书谁不会,还用你啰嗦。的确,只要是识字的人,看明白字是没问题的,但看明白、看透内容,不是人人都有那份心思的。我是这样看的,一本书拿来,先通读一遍,看它都包含哪些内容。第二遍,我会详细看一下每一种面包用到了哪些原料,操作过程是怎样的。第三遍,我要计算,看看每种原料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会这样配,不明白的在头脑中划个问号,以后查资料。最基本的三遍看过了,我对这本书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会随时翻一下,因为这类书通常做得很精美,看图也是享受,时间一久,这本书就“化”在我的头脑中了。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我会有针对性地查书,看到别人做出来的面包,我也会想到他是照哪本书上的哪一个面包做的。
一本书看得久了,难免会失去新鲜感,感觉不过了了,提不起兴趣来,这个时候就不要再看了,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看,会发现许多当初没有体会到的细节,又有新的收获。
我是烘焙狂,书买了不少,有些是非常不实用的,我从看过的书中,挑出比较容易找到又很实用的列在这里,感兴趣的焙友可以参考一下。
《65℃汤种面包》:陈郁芬老师的作品。这是爱好做面包的焙友的“红宝书”了,几乎是人手一本吧。
这本书的配方其实比较简单,最主要的甜面包和调理面包都是各用了一种面团,在整形和馅料方面做了变化。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不见得面团要每次都不同,找到你喜欢的一种面团,在整形和馅料方面下功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面包。
这本书的吐司部分的花样也很多,用到的模具有450克吐司模,还有水果条、圆筒模等,我们大多数焙友只有450克吐司模,直接用原书的配方可能不太合适,需要做调整。
书中有一些小的错误,出书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有错误是难免的,自己知道该怎样改就行了。
《面包·吐司·饼干》:这是杨桃文化的几本书引进版权后合并出版的,是非常超值的一本书。手里有这书的焙友也是很多的,优点我就不写了,这本书唯一不足的是对于操作方法介绍得不够详细,初学面包的人看后会感觉一头雾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
《百变花式面包》:北京唐人技校出的一本书,很薄,图片不算精美。它的特色是介绍了很多整形的方法,也是非常超值的一本书。
《热销面包精选》:这是去年才出版的一本书,也是引进版权的,台湾版叫《满室面包香》,引进后改了这个名字。不知原版就是如此还是再版时改动的,图片比较粗糙,但不影响它是一本好书的事实。这书里有介绍的面包花色比较多,用到的操作方法也多,也是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

《巧手做面包》:周淑玲的著作,非常经典,网上的电子版也很多。它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非常详细,适合初学者,值得一读再读。我一早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但看电子版时的感觉远远比不上一书在手时的感觉,所以我还是买来了正版的书收藏。
《孟老师的100道面包》:孟兆庆老师的著作,现在很“红”的一本书。我本不打算在这里写台版的书,因为经由淘宝买回来后,一本书通常都要在百元以上,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花二十来块钱买一本食谱的人来说,成本实在太高了。但这本书实在是太有价值了,孟老师是个很细心的人,从原料到操作过程,方方面面介绍得十分详细,就这样还怕大家再有疑问,随书附有一张光盘,介绍了基本过程和几种面包的制作,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书中的一百道面包,是孟老师长期实践后精选出来的,原料容易找到,也很容易上手。我认为,学做面包,有这样一本书,足够了,我挑不出它有什么缺点来。
前几天在某论坛有关于孟老师的争论,争论之一在于价格太高,价格高不能怪孟老师,按照人民币和台币的汇率来算,通过淘宝买,百十块钱的价格是很公道的了。孟老师说在谈关于引进版权的事情,我相信引进后肯定不会这么贵,《热销面包精选》就是个例子。
《专业烘焙》:很厚的一本教材,涵盖了关于烘焙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面包。如果您只是想照某个样子做出可口的面包来,那不要买这书,它没有很多的图片,全是文字描述,而且面包只是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它也没有我们常见的台式甜面包的做法,介绍的都是传统的、经典的烘焙食物,是最基本的配方,然后告诉你可以做什么样的变通,又变成什么样的食物。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基本理论部分,可谓是字字珠玑,遇到不明白的,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从这里寻找答案。这本书象《红楼梦》,三两遍是绝对读不透的。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自以为了然于胸,但每每再看,却总有新发现。
当年写毕业论文也没象现在这么用心,一不留神写多了,就此打住,您或许愿意看看我的烘焙习作来放松一下:
爱和自由的烘焙习作回顾㈠
爱和自由的烘焙习作回顾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