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广州宣布整治“五类车”以来,已有白云、天河、海珠、荔湾4区在辖区内开通了便民车,多是以电瓶车为交通工具,主要试点区域大体上分为三类:新开发区域的地铁口、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城郊工业集聚区。这些便民车极大地缓解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受民众欢迎,也使得非法运营的“五类车”现象大为减少。但便民车也面临着种种尴尬,例如身份不合法、运营资金压力大、安全监管难等,这些都增加了其未来的不确定性。
有句话说,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这句话用在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可能有些过头,毕竟交通问题不是敌我矛盾,但作为一种比方,却很是形象。在广州,许多公共交通较少触及乃至尚未触及的地方,就是“五类车”问题突出的地方。新开发区域的地铁口、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城郊工业集聚区这些阵地,合法的公交车不去“占领”,非法的“五类车”必然就去“占领”。“五类车”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便民,但在安全性等诸多方面存在隐患,因此阵地不能任其“占领”。
目前,广州多个街道开设的便民车,看起来是官方“收复失地”的一个举措,而且的确方便了民众出行。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便民车严格来说也算是“五类车”。电瓶车属于场(厂)内机动车辆,由质检部门管理,为它们上牌。但城中村等街巷,不属于封闭的特定区域,质检部门无法按照规定给便民车合法身份。而便民车的运营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第三方公司运营,有村社等负责运营,有个人承包经营。也就是说,这些便民车有官方给的“名分”,主要是基层的街道、村社等,这是跟“五类车”不同之处。但跟“五类车”类似的是,都没有交通管理部门给的“名分”,这是关键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便民车就是“五类车”。
其实电瓶车出街营运,尽管有基层政府的背景,但安全性等方面的隐患也不容忽视,所以其“名分”也不能随意认定。但便民车又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那就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原来也是有办法解决的。便民车能做到的事,正式的公交车为什么就做不到呢?相关部门可以借鉴便民车的运营模式,将公共交通的触角伸到“最后一公里”。比如,可以用小型面包车代替电瓶车,解决安全性的问题;便民车那种随开随走、招手即停的灵活模式,可以保留。
最关键的是,一旦纳入公共交通的范围,经费问题就有了保障,由公共财政负责,乘客收费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公益性更加鲜明。因此,便民车最佳的出路就是由交通部门“收编”,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收编”后升级换代,鸟枪换炮,继续更好地便民!
本文发表于2015年12月8日《信息时报》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