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十二五”期间,广州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广州市本级财政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支出达到435.8亿元,占市本级公共预算支出的76.3%,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显著高于预算支出的整体增幅。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广州民生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首位,在六项二级指标中三项排名均居第一。
在国内,广州是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各项事业拿了数不清的全国第一。但身为一个长期在广州生活和工作的人,感觉到最值得高兴的,还是这个民生发展指数的第一。可以说,广州原先的许多全国第一,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民生第一而服务的。
有句老话,用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和治安等民生事项上是挺合适的,那就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民生的改善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广州民生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可以说是用钱“买”来的。民众平时很反感政府部门拿钱买政绩,因为这些政绩只是官员的。但这一次的政绩,体现出政府服务公众的实效,花钱“买”这样的政绩,值得!
这一政绩的取得也与公众的努力息息相关。因为政府的执政效率,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广州市民对于自身权益的自觉维护,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对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督批评,在全国都应当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而广州媒体对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也广受肯定。这些外在力量的作用,取决于官员执政胸怀的开放。这一经验,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并发扬光大。
有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回避问题。比如,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是不是这些钱都花到了刀口上?投入到民生领域的钱,有多少是真真切切地用在了民生上面?之前曾有专家质疑,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支出,在统计口径上,也是作为教育投入来计算,这是否合理?这些疑问,都将值得政府、公众和媒体深思和关注。
本文发表于2015年12月1日《信息时报》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