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两重天的古代退休制度
(2012-07-21 08:46:05)
标签:
古代中国退休制度致仕《卖炭翁》周礼曲礼文化 |
分类: 2012一二一往前冲 |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实是无所谓退休不退休的。大抵来讲,只要能干得动,就得干下去。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贫穷,老无所依。对此,古代的典籍有很多记载,比如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中,“两鬓苍苍”的老翁,还要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而从事烧炭卖炭这样的重体力劳动。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本来应该在家颐养天年,却为了一点小的恩惠,还要去大观园装疯卖傻。
当然,让老年人为了生计去劳动毕竟是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与传统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不符,因此关于退休,一些典籍中也有相关的设计,《礼记•王制》载:“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也就是说,五十岁开始不干体力活,六十岁不当兵打仗,七十岁不搞接待工作,八十岁那些婚丧嫁娶的事情就不要参加了。而孟子也设想给老年人一些优待:“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但这些设想基本没有上升成为制度,因此很多人就要像卖炭翁一样,辛劳终身。
不过,说古代历朝政府完全没有关于普通民众退休养老的制度也不公平,各朝也有一些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老百姓最为受惠的当属老年人蠲除捐税,而且如果年龄很大,还可以免除其部分孩子的捐税。管仲在齐国为相,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其子一人免赋税徭役,80岁以上的,免二子。90岁以上的,全家皆免。此后各朝也有类似的制度。但是否严格执行,则要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了。
细民百姓的退休和养老都没有保障,但古代的公务员队伍在退休和养老问题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古代把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有一位余姓文化大师把“致仕”解释为做官,引发了小小的围观,此处按下不表),从周朝开始,就对致仕有了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周礼.曲礼》就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汉代,这一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并且明确了退休官员的待遇。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下诏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也就说,官员退休后,可以终身享用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但汉代,军功豪强势力强盛,因此也影响了退休制度的实施。汉末乃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势力兴盛,政治资源被士族世袭垄断,在这种情况下,退休制度的实施更是打折扣了。
到唐代,退休制度就比较正规,仍然规定“七十而致仕”,但待遇已经大大提高了:“大唐令,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对五品以上退休官员给原俸禄的一半,比起汉代的三分之一大幅度提高。而那些有特殊贡献的官员,在退休后则能享受在职的全额工资,比如名相宋璟。而六品以下官员,一开始待遇并不好,原薪水一半的待遇,只能享受四年。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也改为终身享受了。
除了享受退休工资外,退休官员还有其他令人羡慕的待遇,比如皇帝经常性的赏赐,部分官员的孩子可以沾光,在其父退休后入朝做官,甚至还有这样的政策:官员退休前可以突击提拔以享受更好的退休待遇。官员去世后,其家属还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丧葬费。总之做了公务员,就等于有了终身饭票,一辈子不用发愁啦。
本文发表于2012年7月21日《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