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招聘会该升级换代了
(2010-11-23 07:22: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0十全十美 |
大学招聘会的出现,反映了社会与大学生之间供需关系的变化。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大学的,听高我几届的师兄讲,就我们这个不算太好的专业,他们毕业时都是五六个用人单位抢一个学生,其中不乏中央部委。那个时候即便有人组织大学招聘会,肯定只会落得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
到1990年代中期,大学生就业已经有些困难,大学招聘会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应该说,这在当时有诸多积极意义:一是供需双方都能够通过招聘会获得大量信息,当时,这是没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二是供需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相应地减少了黑箱操作的机会;三是把供需双方集中起来会面,节省了成本。
时移势易,如今大学招聘会已经由当初的新鲜事物变成了寻常事。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大学招聘会却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日前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银行类专场招聘会上,“排队数小时仅面试一分钟”的走过场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暨南大学学生小吴抱怨说:“排了一个上午,面试时只问了我两个问题:‘有没有网申?生源地哪里?’早知如此,就不来赶场了。”这样的现象在近年来的大学招聘会上屡见不鲜。
是到了对大学招聘会改革的时候了。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用人单位拥有了绝对的话事权,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没有表现出对求职的大学生应有的尊重,对大学生而言,招聘会成了“忽悠会”。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普遍应用,当初大学招聘会诸多优势和优点,其实已不复存在。比如说信息,网络所能提供的关于供需双方的海量信息,招聘会是无法比拟的。
并不是说要取消大学招聘会。现在所要做的是对大学招聘会予以优化,升级换代,以适应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公益性网站。本来也有一些不错的商业招聘网站,但这些网站,较少有用人单位专门面向大学招聘,作为职场新鲜人的大学生也相对缺乏竞争力。因此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出资建设与运营公益性网站,选择资质良好的用人单位,面向大学进行网络招聘。网站,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型的招聘会,网站运营得好,大部分招聘会就可以歇了,尤其是那些大而无当的大型招聘会。其次,规范招聘程序。所有的现场招聘会,用人单位必须通过网络进行首轮筛选,通过首轮的学生方可入场面试。事实上,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尝试了类似做法,事实证明,收效显著。既然有这么好的效果,就应该变成一个常规做法。第三,尊重企业的自主性,推动各个企业自行进入高校进行招聘。事实上,这一做法一直以来就受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的欢迎,今后也应该继续成为大学招聘会的主流方式。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23日《信息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