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云评论
周云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9,271
  • 关注人气:6,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清华口水战是“数字化办学”的恶果

(2010-07-23 20:40:35)
标签:

教育

分类: 2010十全十美

在中国各类大学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谓名列前茅。在“大学录取月”期间,作为中国最为有名的大学,却引发彼此“争夺”状元的喜剧。

18日,北大率先向媒体发布了今年高考(论坛)录取的“喜讯”:“全国七成以上顶尖学子选择了北大,全国各省份文理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各省份理科前十名考生中,五成以上报考北大;文科前十名中超八成选择北大。”19日,清华招办向全国各大媒体发布了今年录取的“捷报”:“各省份理科前30名考生中有七成左右被清华录取。全国各省份文科前十名中,有70余人被清华录取,占全国总数的约四分之一……据初步统计,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清华,这种情况已持续三年。”

因为高考录取优等生的数据“打架”,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知名学府再次被拉进公众视野。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人们在问,是谁在撒谎?颇具讥讽意思的是:当高考状元在中国大行其道,申报美国名牌大学的状元们却有六成被拒之门外。这一事件显示出中外“名牌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方面的巨大差异。

于是就有了进一步追问,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抢”状元?而美国大学又为何“拒”状元?面对全社会热捧的状元现象,我们该怎样看待状元?……

 

 

事实上,争夺高考状元,已经是每年高考之后各高校的例牌大戏。很多学校,动辄悬赏数以十万计的奖金加上诸多优惠条件招揽高考状元。今年清华、北大卷入其中,只不过是这场戏码的升级版。当然清华、北大本身都还是金字招牌,还不用对状元展开金元攻势,但这场口水战表明,两个学校同其他学校一样,对高考状元很重视。

这种重视我们当然可以正面理解为重视人才,但更深层次来看,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高校更重视的是自身利益。也就是说,一所高校能够招揽多少高考状元,事关该校的利益。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近年来席卷高等教育界的“数字化办学”之风。现在高校流传着这么两个玩笑:一是现在的大学校长不是为国家办学,也不是为人民办学,而是为大学排行榜办学;二是现在真正的“教育部长”是武书连。玩笑虽然夸张,但揭示了一个事实,各种名目的大学排行榜将高校的办学简化为各种指标,诸如科研成果、课题经费、重点实验室、院士等等,当然,生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就由这些指标的数量来决定。一所大学在高校排行榜上有了理想的座次,是领导的政绩,进而可以以此为依据,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这些排行榜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办学,说得夸张一点,简直就是大学校长办学的指挥棒。了解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一个院士为什么会在那么多学校兼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高校为争夺高考状元大动干戈。

由此看来,争夺高考状元背后是各高校的利益,对高考状元的争夺也表明,中国的大学已经与一般的行政机构和商业机构没有什么两样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想方设法从政府和社会那里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除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即大学是社会道德价值的建设者、守护者。西谚云:大学者,社会之良心。以其知识资源和公正立场引导社会甚至批判社会,是大学的天然使命。为此,大学必须自觉地保持与权力、财富的距离,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场,以保全自己的资格和公信力。

非常遗憾,从争夺高考状元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已经丧失殆尽。谁都知道炒作高考状元是一件有害于教育、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可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各个大学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社会责任,为一件错误的事情推波助澜。

 

惜乎,大学之风不存矣。

 

本文发表于2010年7月22日《成都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